康熙帝苦命讀書成學霸 撰寫科學文集《幾暇格物編》

2016-08-18 22:58:32

  自“三皇五帝”開始,到清末最後一個皇帝,在611個帝王隊伍裡,不乏“聖君”、“英君”、“明君”、“昏君”和“暴君”。這些各色各樣、各型各款的帝王,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寫下瞭令人敬仰、心酸、嘆息和可笑的篇章。筆者把三位不同特點的皇帝介紹給讀者,但願能透過外顯的偶然情節,捕捉內藏的歷史發展的必然,啟迪人們更全面的認識社會現象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更自覺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

  “超級學霸”———康熙帝

  康熙(公元1654-1722年),8歲繼位,君臨天下6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康熙好學,帝王中無人能敵,堪稱“超級學霸”。

  德國數學傢萊佈尼茨(微積分的發明者)曾說過:康熙的求知欲強烈到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這位受大清文武百官頂禮膜拜的君主帝王,竟可以同傳教士每天三四個小時關在房間,如同師生一樣的相處,熟悉各類精密儀器,共同鉆研各門學科的知識。教士們上完課離開,康熙竟意猶未盡,自己還反復復習授課內容,有時還會叫來幾個皇子講課給他們聽。康熙當時請瞭西方的不少學者(當時叫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化學、藥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外語,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1780年,康熙組織西方專傢學者,用瞭10年時間,繪制瞭當時全世界最好、科學水平最高的中國地圖———《皇輿全覽圖》。遺撼的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成果卻被作為密件塵封在內務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當時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寶貴的原始資料帶回瞭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很長時期對我國地理的瞭解要超過中國人。

  康熙在學習之餘,還組織編纂瞭《古今圖書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歷淵原》等書籍。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竹幄,讀《易經》、覽《尚書》,讀《左傳》、誦經詩,賦詩著文,日以為常。他不僅讀書,還親自動手演算習題,親自撰寫科學文集《幾暇格物編》。令人驚奇的是,他還出版瞭自己的科學論文《禦制三角形推算法論》。他不僅喜歡讀書著文,還喜歡做試驗,在宮裡做化學試驗、設實驗室制藥,推廣用金雞納霜治瘧疾和種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宮女身上做實驗)。更讓人叫絕的是,他還在當時中南海豐澤園的一塊稻田裡,發現瞭一株高出眾稻的成熟稻穗。於是他把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來,決定第二年再種,看它是否比別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試種的結果,還是比別的稻子早熟。從此,他便以此為種子,培育瞭新的雜交稻種。這種新稻種所產之米叫“禦苑胭脂米”,色紅味香,煮粥最美。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把全部精力和學識、才能貢獻於統一國傢,捍衛主權,發展生產等方面,為中國社會前進作出瞭重要貢獻,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

  為“學霸”而發:

  學生學霸點個贊,

  帝王學霸太罕見。

  皇宮校園雖不同,

  都有學霸一片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