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如何在夏季避暑

2016-08-18 22:59:27

  自上周六開始,持續的高溫悶熱天氣著實讓每個小夥伴都挨不住瞭!更有人發朋友圈聲稱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空調給的,而三伏天將至,炎熱的夏天讓大傢都受不瞭。朋友圈還接連有小夥伴發聲說傢裡停電瞭,發生這樣的悲劇想一想都會一身汗。而面對炎熱的夏季,古人又是如何避暑的呢?帶著你的好奇,讓我們一起來發掘古人的智慧吧!

  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

  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瞭扇子的使用方法,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瞭隨即換新的即可。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葉子顯然不能滿足於人們的使用,並且很不結實,總是換來換去也著實麻煩。後來扇子變結實瞭,多采用竹子編的,古代人多采用這種方式納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而經濟條件稍好的傢庭則會采用絹帛制成的扇子,搖起來輕松也顯檔次。

  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則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彰顯自己的學識且較為文雅,如果是達官顯貴,一般會有專屬的搖扇丫鬟,"人工風扇"在酷夏之際納涼,這feel倍兒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專屬涼屋

  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相信大傢一定不會陌生,這座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當然,避暑山莊這種納涼之地並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給大傢介紹的這種"涼屋"與避暑山莊有所不同,當然同樣並非一般傢庭所能享受的,依舊是王公貴族的專屬。

  在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季避暑的涼殿,在其中央會安裝機械傳動的制冷設備,采用冷水循環的遠離,通過扇輪傳動,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利用機械將冷水傳送到屋頂,順其屋簷流下,形成人造水簾,以實現消暑的目的。

  而無論避暑山莊亦或"涼屋"都屬於王公大臣的專屬納涼之地,作為普通百姓則是無福消受的,因此屬於"土豪"避暑方式,並不普及。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塊

  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傢電設備瞭,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瞭可儲存冰塊的冰窖。當然,這種豪奢的東西註定不凡,同樣隻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

  通過最簡單的物理機制,冰塊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給達官貴人帶來清爽的氣候,並且這種利用冰塊納涼的方式不是產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

  而這種冰塊納涼的方式到瞭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傢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通過這種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僅局限於外部舒適的氣溫,還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當下人們夏季可選擇冰鎮飲品、冰激凌等冷飲消減內心的燥熱。而在古代,同樣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時,民間便有自知的"湯餅",而到瞭宋代,避暑食品種類更加繁多,如瓜、李、荷葉、綠豆湯、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眾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便有記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贊美。

  時至今日,綠豆湯仍舊成為眾多傢庭夏季消暑的飲品之一,另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可見古代早有此妙招。

  而除瞭綠豆湯外,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見古人在飲食方面也很講究,在酷暑也有專屬美食。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瞭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瞭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制成瓷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