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 為什麼隻有十三陵

2016-08-18 23:02:52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瞭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瞭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瞭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從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傢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陳氏。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應天孝陵”到明毅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母賢妃劉氏。年號崇禎(1628年-1644年)昭陵。”明朝共傳十六位皇帝。

  大多史學傢都認為明朝是16皇帝(從太祖到毅宗),也有的認為是17帝(加上安宗)。有的人認為:“如果承認南宋最後兩位皇帝,在福州即位的宋端宗趙昰(景炎帝)和在崖山即位的宋末帝趙昺(祥興帝),就應該承認明朝最後幾位皇帝即19位(加上安宗,安宗,昭宗三位)。”

  明朝萬歷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瞭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

  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瞭數十年,直到明永歷年間(1680年代)方被清軍徹底滅絕。

  南明至少有五個皇帝,兩個監國。明安宗弘光帝、明紹宗隆武帝和明昭宗永歷帝得到史學屆普遍承認,魯監國、潞監國沒有稱帝,不算;隆武帝弟弟紹武帝和永歷帝一起稱帝,但很快就殉國瞭,連廟號也沒有,可以不算;定武帝據研究是訛傳,也不算。

  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今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留都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瞭繁榮。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從此明朝根植於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當時的北京壽終正寢。

  1、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南京明孝陵

  大傢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是建在南京的鐘山腳下的;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長達22.5公裡,圍墻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瞭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幹。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2、明第二帝朱允炆為何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瞭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傢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炆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發,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廟當瞭和尚,活瞭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瞭一條佛傢的生路,當然,這一切有待史學界進一步考證。

  3、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傢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瞭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瞭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瞭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隻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瞭,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他挺厲害.是個妙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