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2:33
還有兩天,丙申年的數伏就要到瞭。7月17日是頭伏的第一天,由此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為隱藏之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那麼,北京歷史上的三伏天到底有多熱呢?在沒有攝氏度符號的古代是如何記錄高溫天氣的?
“三伏”之說始於春秋時期的秦國
《史記正義》:“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三伏”之說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本紀》載:“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漢書·郊祀志註》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唐開元年間學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曰:“(農歷)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氣象史話》載:“‘伏’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謂之‘伏天’,‘三伏’之說源自春秋。”
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現高溫天氣。而今,氣象學上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稱為“熱浪”,屬於氣象災害,古人稱之為“熱災”。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溫標,用符號“℃”表示,但隻有270年的歷史,是瑞典天文學傢安德斯·攝爾修斯於1742年提出的,所以中國古代沒有這個概念。古人有關高溫天氣的記載較為模糊,常以“酷熱”、“炙熱”、“熾熱”、“晴熱”、“極熱”、“炎暑”、“炎日”、“赤日”、“熱伏”來記錄,所以也就難以考證古代的高溫天氣到底是多少攝氏度。
光緒年間最高溫度曾達44攝氏度
《光緒順天府志》:“大暑,人暍死。”
據《北京災害史》和《北京氣象志》等史料記載,北京歷史上的三伏天曾出現過許多次高溫天氣,且多在大旱之年。但元代以前有關北京高溫天氣的記載極少,直到明清之後才逐漸豐富詳細起來。
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明實錄》中,有多次關於北京地區暑期高溫的記載:
明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丁醜,雨澤愆期,苗稼枯槁,有缺群黎秋成之望。”“炎暑熾熱,都城門外少見路人,(護城)河水減半,草木遍黃,無以生機。”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時至四庚之日(二伏),暑熱難耐,燕地皆赤日,順天府各縣均有病暍(中暑)者,唯大興、宛平居多,斃命者百餘人。”“酷熱已半月有餘,炎日氣(溫)高,(北京)城中車稀人疏,多有暍者沿街而臥。”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京畿“久旱酷熱,諸谷焦枯,疫癘流行。”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大學士方從哲上言:“日者,天時亢旱,雨澤稀微,赤日流金,土焦泉涸,都城內外,癘疫盛行。”
明崇禎二年(1629年 ),“今三伏過半,酷旱不雨,秋禾將枯,農田失望,朕心晝夜靡寧。”“近日順天府、薊、涿、霸、昌平諸州皆奏,入伏以來,溫高不雨,禾苗漸枯,民不得安。”因持續高溫少雨,莊稼旱死,收獲無望,使崇禎皇帝憂心忡忡,日夜不安。
清代北京也出現過數次伏暑酷熱天氣。《清實錄康熙朝實錄》載:“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公歷七月)壬午:今日值盛夏,天氣亢陽,雨澤維艱,炎夏特甚,禾苗重蒿,農事甚憂,六月炎暑,自京師至關外熱傷人畜甚重。”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載: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京師盛暑”。六月初一日,乾隆帝諭:“近日京師天氣炎熱,雖有雨澤並未沾足,若再數日不雨,恐禾苗有損,且人民病暍者多,朕心深為憂惕。”又諭:“今年天氣炎熱,甚於往時,九門內外街市人眾,恐受暑者多,著賞發內帑銀一萬兩,分給九門,每門各一千兩,正陽門已給二千兩,預備冰水藥物,以防病暍。”丙辰,諭:“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於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