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20世紀建築遺產

2016-08-18 23:01:55

  “20世紀建築遺產”,顧名思義是根據時間階段進行劃分的建築遺產集合,誕生於1900至1999年間,包括瞭20世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不同類型的建築遺產。

  20世紀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快的時代,對於我國來說,在20世紀的一百年時間,完成瞭從傳統農業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性跨越。事實上,沒有哪個歷史時期,能夠像20世紀這樣,慷慨地為人類提供如此豐富、生動的建築遺產,而面對如此波瀾壯闊的時代,也隻有建築遺產才能將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最為理性、直觀和廣博的呈現。保護20世紀建築遺產對於今天和未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國際社會上,對於20世紀建築遺產的認識逐漸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近代遺產、現代遺產和當代遺產,都是人類共同遺產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2000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瀕危遺產報告中,表達出對20世紀遺產命運的憂慮。一些國傢也紛紛作出積極反應,開始從戰略角度強調20世紀建築遺產的保護問題。

  研究現狀

  20世紀人們的建造理念更多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表現出明顯的時代差異。

  近十年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0世紀建築遺產數量不斷增多,其中包括出類拔萃的各類建築物(歌劇院、音樂廳、市政廳、醫院、廣播電臺、住宅、城堡和別墅等),還包括獨具特色的城鎮,佈局合理的大學校園,以及昔日舉足輕重的工業建築等。

  比如,1917年建成的墨爾本大學紐曼學院,它以其獨特的雕塑建築風格著稱,現作為國傢級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德國魯爾工業區,經過綜合治理,已從沒落的工業區轉型為現代文化都市,成為20世紀工業遺產保護的典范;巴塞羅那由高迪創作的建築作品,融匯諸多設計風格元素,形成瞭獨特的建築個性,早在1984年就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巴西利亞是在20世紀50年代,僅用三年多時間,在一片荒野上建造起來的巴西新首都,於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我國,1961年,國務院公佈瞭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將“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作為第一類別,共33處,其中大部分為20世紀建築遺產,特別是建成僅4年的中蘇友誼紀念塔(1957年)和建成僅3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1958年)也列入其中。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20世紀建築遺產的保護理念進一步明確,並通過地方立法推動工作實踐。2004年8月,馬國馨院士領導的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向國際建協等學術機構提交瞭一份“20世紀中國建築遺產的清單”,它們包括:重慶人民大禮堂(1954年);北京兒童醫院(1954年);北京電報大樓(1958年);廈門集美學村(1934—1968年)等,共22處,這些20世紀的建築蘊含著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

  在很多情況下,20世紀建築遺產的研究都會與所在城市、地區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相契合。這一契合使20世紀建築遺產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2007年12月,北京市發佈“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188棟單體建築收入其中,其中1949年以來的現代建築入選多達149棟單體建築,內容包括文化、體育、教育、醫療、居住、市政、商業、工業和辦公等,能夠集中反映近現代城市發展歷史。其中列入保護名錄的“福綏境大樓”格外引人註目。香港這一不大的城市,卻保護瞭440棟20世紀遺產,每棟都在進行精心地規劃。

  我國的20世紀建築遺產,植根於近現代中國的百年風雲。在上海、天津和漢口等城市,出現瞭數個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占的大片租界,集中建設瞭領事館、海關、洋行、銀行、商場、教堂、飯店、俱樂部和公寓等具有一定規模的近代建築物群。上海外灘建築群,薈萃著歐洲各國重要的建築樣式,建築類型多樣、工程技術先進、建築材料廣泛和裝修工藝精致。

  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英國古典主義風格的上海總會大樓等,隨著時間流逝,這些20世紀建築遺產凸顯珍貴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南京十朝遺跡,以民國時期遺存最為豐富,現存民國建築千餘處。這些民國建築不僅是我國傳統建築向現代建築轉換、創造新的民族建築形式的實物研究資料,而且也是我國城市率先向現代都市邁進的重要歷史見證,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隨著近代工商業的興起,在天津、青島等城市中出現瞭工業集中的地區,遺存有大量工業遺產;在大連、揚州等沿江、沿海、沿鐵路的大中城市,遺存有大量碼頭、車站、倉庫等交通運輸樞紐設施;同時,在南京、重慶等城市遺存有大量行政辦公設施。天津的20世紀建築遺產,匯聚著中、西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大量歷史信息。清末民初,政體急劇變幻,從前清遺老遺少、民國總統總理,到各部總長、各省督軍,特別是著名學者、文化名人,雲集天津居住,形成規模較大的故居群落,給城市留下眾多的文化痕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