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1:55
三是缺乏實施保護的成熟經驗。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存在著不能回避的技術難題。20世紀以來,生產高度發達,分工越來越細,產業門類越來越多。因此,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必然突破文化遺產保護原有的體系和格局,為保護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世紀建築遺產有著自己的特點,較之傳統建築,在保護和維修方面往往面臨更大挑戰。特別是材料應用發生重大轉變,塑料材料、纖維玻璃、合成橡膠和稀有金屬等新型建築材料更替頻繁,天然木料和石材由於受到資源的限制,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保護與利用
“對老建築最有意義的保護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這是加拿大建築師P·M·歌德史密斯廣泛強調的觀點。
從20世紀開始,大量建築的藝術風格,采用新結構、新技術和新材料加以體現,一些20世紀後期的建築之所以不能體面地老化,主要是由於它們擯棄瞭傳統建築技術和材料。許多20世紀建築遺產由於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導致永久性的毀壞或消失。
在英國,現代建築一般初次維修是在建成後的25—30年中,比傳統建築短一半時間;大修在建成後的五六十年間,同樣比很多傳統建築文獻記載的100—120年短一半時間。1976年建成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前不久經過瞭整體的大修,當初在特殊材料使用、細節處理和工藝方面的一系列錯誤得以糾正。雖然混凝土在20世紀成為最廣泛使用的建築材料之一。但是一旦出現混凝土的腐蝕,整個建築結構的穩定性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威脅到文化遺產本體的存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安全使用的期限一般在50至100年間,目前還未開發出能夠有效延長其壽命的技術手段。
在北京,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角,是我國鐵路的早期建築。但是,百年老站曾經失去昔日風采,車站裡面則佈滿瞭商店、攤位,這一錯誤直到近年才得以糾正。在當今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過程中,如何保護好名人故居一直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乃至整個社會極為關註和倍感沉重的話題。
2005年,北京市有關部門核實在四個城區內共有308處名人故居,但是,隻有少數被辟為博物館、紀念館。每一代人都有一個神聖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創造留給後人。
雖然20世紀建築遺產與我們相距隻有百年,但是由於其藝術多元、技術先進和人文共融,使它們的價值更貼近時代,所以20世紀建築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其價值表現在:
一是使人類發展記錄更加完整。今日人類社會,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的價值,包括人類從刀耕火種到遨遊太空的每一步足跡。而20世紀人類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也遠比古代更為多樣、更為復雜。20世紀作為社會變遷最為劇烈的文明時期,各種重要的歷史變革和科學發展成果,都以各種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紀建築遺產上,見證瞭每一階段、每個角落發生的不平凡的故事,這就是20世紀建築遺產的重要價值所在,它們詳細書寫著歷史的每一篇章。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應該不僅限於建築形式,還應當考慮到作為整體構成部分的廣泛的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和文化框架,應當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即“從單純的建築角度的文化遺產觀,向更加具有人類學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觀點轉變”。
二是使社會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紀建築遺產形成於過去,認識於現在,施惠於未來。保護20世紀建築遺產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遠。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充滿瞭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紅樓為依托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向社會開放,成為全國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博物館。具有非凡意義的場所和事件對公眾教育具有特殊價值,應納入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標準之中,並對其保護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鴨綠江斷橋既是中華民族飽經滄桑和屈辱的寫照,又是新中國誕生後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鬥爭勝利的歷史見證。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位於青海金銀灘草原上,如今這座封閉禁區完成瞭歷史使命,作為重要的20世紀遺產加以保護。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在城市中,20世紀建築遺產是難得的文化資源。每一個歷史發展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在20世紀建築遺產中,文化賦予瞭建築更多的審美內涵,文化讓建築獲得瞭靈魂。如在討論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國慶十大建築”是否列入上報名單的問題上始終存在爭議,最終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毀的危險等原因,未能將它們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飯店西樓,均是戴念慈先生的建築設計作品,這兩座建築在20世紀90年代初分別遭遇尷尬局面。保護和維修有利於延續建築壽命,對於任何時代的文化遺產都至關重要。對於一些重要的20世紀建築遺產來說,留住它們所擁有的文化意義同樣關鍵。在國際上一些國傢紛紛將20世紀著名建築師的作品列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成為未來文化創造的典范。在我國,也有一些曾活躍在20世紀建築設計領域的著名建築師,開展瞭創造新民族形式建築的探索,從而打破瞭外國建築師對建築設計市場的壟斷,逐漸走上瞭科學設計的道路,應作為重要的20世紀建築遺產加以保護。為此要開展20世紀建築遺產的科學評估。面對數量龐大的20世紀建築遺產,正確加以選擇,進行價值判別,既是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的前提,也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在對20世紀建築遺產進行科學評估時,應當客觀而寬容,為後人保留延續的空間。健全的科學評估原則是構成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的有效基礎;要探索20世紀建築遺產的保護方法。當前,隨著20世紀建築遺產在國傢和地區保護名錄中所占比例的不斷上升,引發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如何合理實施保護與修繕問題尤為關鍵,無疑對今天實施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