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坐” 才叫“坐有坐相”

2016-08-18 23:01:33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甚至連舉手投足站立坐臥都要有“行為規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國古代,特別是魏晉以前,對於“怎麼坐”講究頗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經坐”、“恭坐”、“肅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雙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勢可謂數不勝數。那麼,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禮儀的坐姿

  《容經》:“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

  古代的“坐”與現代的“坐”並不一樣。在秦漢以前,“坐”的概念比較寬泛,“坐”、“踞”、“跪”、“拜”等都屬於坐的范疇,這是當時最合乎禮儀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語“正襟危坐”裡所說的“坐”,指的就是這種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貼於腳後跟。據考證,安坐源於神靈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勢“屍坐”,乃一種權威姿勢,當時的貴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開場合都是這麼個坐法。

  同一個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關坐姿的理論,古人稱之為“坐容”,系“容經”的組成部分。西漢賈誼在《新書》中專門寫瞭《容經》一章,其中 “坐容”這樣要求:

  “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挺直瞭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長一短,腳掌不要著地。兩眼平視的,稱為“經坐”;頭微低,目光註視對面尊者的膝蓋,叫“恭坐”;低頭,目光不超出身邊數尺遠,則為“肅坐”;頭完全低下來,甚至連手肘都下垂,則叫“卑坐”。

  賈誼所說的“經坐”,其實就是常規的“安坐”,即“席地而坐”。據分析,賈誼的《容經》可能是專為諸侯王而寫的“禮儀教材”。可見,當時“怎麼坐”確實很重要。

  除瞭固定場合的“坐法”外,類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樣的乘車行為也有特別要求。秦漢以前,人們乘車分為“坐乘”和“立乘”兩種,即坐著和站著之分,分別有“坐車之容”和“立車之容”約束之。

  “箕踞”——古人最隨便的坐姿

  《說文解字註》:箕踞乃“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

  先秦時期,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亂坐而被孔子臭罵一通。一次,原壤張開兩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說。據《論語·憲問》記載,孔子見到後當場就發火瞭,用拐杖敲打著原壤的小腿罵道:“幼兒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大概意思是,你從小就不懂禮數,長大也是廢物一個,老瞭白浪費糧食,是個害人精。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罵原壤顯然是過於“上綱上線”瞭。秦漢以前,除瞭禮儀性質的坐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開場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勢。蹲踞與箕踞相對舒適、自由,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根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這兩種比較生活化的坐法,其實是殷商時期東方夷人(今江蘇、山東一帶原居民)的坐法,與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顯得原始、粗俗,春秋時期原壤的坐法被稱為“夷”,源頭即在此。

  “雙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韓詩外傳》:孟子見妻踞遂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