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坐” 才叫“坐有坐相”

2016-08-18 23:01:33

  對於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義,有民俗學者認為是上古時人們生殖崇拜觀的反映,具有驚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這種坐姿,故蹲踞又稱“蛙坐”,代表雌性。現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圓腹形器物上多繪有這類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這兩種坐法都容易暴露下體,兩腿伸直拉開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這樣叉開腿坐著被孟子看見,差點被“休”瞭。據西漢人韓嬰所撰的《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孟子反應如此強烈,是有緣由的。那時女性穿的都是開襠褲,且無著內褲的習慣。“箕踞”成何體統?十分講究禮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趕回娘傢,也許並非小題大做。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坐法到後來不隻是“走光”和失禮的問題,如果有人這麼坐著見人,簡直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用《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話說,叫“不宜踞見長者。”荊軻在知道刺秦王失敗後,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禮?從“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一個象形字,從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來看,就是坐姿: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於前。“雙手垂坐”不僅可防止“走光”,且與“女”字類似,“母”、“妾”也是這種坐姿,這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後漢書》:“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

  床在今看來是一種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許慎《說文解字》稱:“床,安身之幾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傢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著腳跟。但在魏晉以後,由於“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瞭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就是一種簡易折疊椅,因從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異錄》“逍遙座”條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絳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有記載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東漢皇帝劉宏(靈帝),《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因皇帝的喜愛,這個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貴族中間流行開來。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見於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連坐胡床。

  到瞭隋代,隋煬帝楊廣忌諱胡人,搞起“去胡運動”,凡沾“胡”字的名稱一律改掉,如大傢常吃的黃瓜,名字便是從“胡瓜”改來的;胡床則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礎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隨從還造出瞭專供其出遊巡幸時坐的“逍遙座”。此後,交床不斷改革,慢慢設計出瞭靠背、扶手,這便可以“倚”瞭,於是“椅子”出現,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繪的《麟堂秋宴圖》中,人們坐的便是有後背的交椅。交椅,不僅改變瞭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響人們的坐姿。

  “坐功”——宋代人坐出瞭最高境界

  《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

  在五代之前,雖然已出現瞭“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傢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開始在社交場合並行。南唐畫傢顧閎中的人物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上,便出現瞭這兩種坐法。五代以後,人們的坐法已基本上統一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國古人從此實現瞭“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法並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因陳摶曾有賜號“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稱之為“陳希夷坐功圖”。如在即將到來的寒露節氣,有“寒露九月節坐功圖”,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據說可以治療風濕、頭疼、痔瘡等多種病癥,但此說是否靠譜並無考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