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2:03
長期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從事敦煌文物事業的四十五年,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瞭榆林窟加固工程、《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莫高窟遊客承載量及開放對策研究》、《敦煌石窟的保護與利用》、《瀕危珍貴文物信息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等多個項目;主持編寫瞭《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敦煌石窟全集》(專題分類全集)26卷、《敦煌石窟》10卷、《中國敦煌》,撰寫瞭《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敦煌·3·北周卷》、《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等專著,並發表瞭《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敦煌壁畫與玄奘譯經》、《從莫高窟歷史遺跡探討莫高窟崖體的穩定性》、《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的效益、挑戰與對策》、《〈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制定與收獲》等數十篇論文。
1985年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1991年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2002年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200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8年,榮獲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活動中,榮獲“北京大學傑出校友”榮譽稱號。2009年,分別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榮譽稱號,“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中國、希臘和埃及都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我們一踏上埃及和希臘的土地,就強烈地被古代埃及和希臘文明的博大與厚重所震撼,仿佛穿越瞭數千年的時空,回到瞭那個令人向往的充滿著創造激情的時代。古代埃及和希臘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化,在音樂、數學、哲學、文學、建築、雕刻、天文等方面都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同樣,東方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也為我們留下瞭無數文化瑰寶和歷史遺跡。其中,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顆璀燦的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出土文物,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精湛的藝術在國內外產生瞭重大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給出瞭敦煌莫高窟入選世界遺產的四大理由:1、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2、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3、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4、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窟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瞭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下面,圍繞上述四項理由,對敦煌莫高窟做一概況介紹。
1、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
絲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開始出現的一條聯系中國和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在古代海運暢通之前,中國與西方的交通主要通過這條陸上道路,這條道路從中國的長安(今陜西西安)開始,經中國甘肅、新疆,進而到中亞、南亞、西亞,並一直聯結到地中海沿岸各國。由於這條道路是以絲綢貿易為主,所以人們便稱它為“絲綢之路”。
莫高窟所在地的敦煌,是這條中西交通道路東段上的一個重要咽喉之地。敦煌,位於中國西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一個地處沙漠邊緣的小綠洲。敦煌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距今已有4000多年。在公元前的2000年的漫長時間裡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公元前138年、前119年,西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與歐亞大陸之間的交通全線打通。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又將敦煌和河西走廊歸入西漢王朝版圖,設立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並在敦煌的西部設置瞭玉門關、陽關兩關。從此西漢王朝與中亞、南亞、西亞的主要國傢或地區建立瞭直接的貿易和外交往來。在13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之前,敦煌是絲綢之路上連接亞洲、歐洲、北非的一個重鎮,是河西走廊西端進出西域的“門戶”。
具體講,由敦煌向東,穿越河西走廊可到達中原長安和洛陽;由敦煌向西南,出陽關南行,經今中國新疆的南部地區,再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進入大月支(也叫月支、“遇氏”,在匈奴侵占之前,原居住敦煌—祁連間,後被匈奴驅趕,遷至天山以北的伊犁河和楚河流域,後再遷至中亞阿姆河兩岸的原大夏領土)、安息(古代西亞帕提亞,即古波斯,今伊朗)等國,此為南道;由敦煌向西北,出玉門關北行,經新疆中部地區,越蔥嶺進入大宛(今費爾幹納。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康居(古城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大夏(今阿富汗),此為北道;從中亞古城撒馬爾罕南行,可到達南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即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發源地。如果到瞭安息(今伊朗),再往西可到今伊拉克、敘利亞、兩河流域地區,即到瞭西亞的西段。繼續西行,就是地中海,可到達希臘、羅馬。如果沿著地中海東岸往南走,就到瞭北非。從公元前後一直到13世紀,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古代中西文化交往史上扮演瞭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