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敦煌莫高窟

2016-08-18 23:02:03

  2、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

  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胡商與中原漢商不斷來往於絲綢之路上,在敦煌從事中原的絲綢和瓷器,西方的貴金屬、珍寶、玉石、香料、藥材,北方的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敦煌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西域一些國傢有客商長期住在敦煌一帶。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記載敦煌以西“興胡泊”的地名,此處為胡商聚居之地。藏經洞出土的寺院賬目中登記瞭高檔織物、金銀器、寶石、香料、珍稀藥材等許多西方來的舶來品。這些西方物品都是西域胡商通過絲綢之路帶來的商品。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發現瞭當時流通的貨幣——波斯銀幣。

  3、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

  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敦煌石窟的營建沒有中斷過。敦煌藝術既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同時又不斷吸納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和中亞地區多民族文明的成果,敦煌石窟是多種文明匯流的結晶。

  根據史書、敦煌出土簡牘和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記載,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除商人外,還有中外使節,以及東來傳教的西域僧侶和西行求法的漢地僧侶往來不絕,他們大多途經敦煌。敦煌一方面受到來自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施行中原王朝的各種法律和制度。另一方面,絲綢之路開通後,敦煌文化也受到來自南亞、中亞、西亞、希臘文化的影響。如,敦煌彩塑佛像,與希臘神像、印度西北犍陀羅佛教雕刻的相似之處;敦煌佛教造像衣紋與希臘雕塑衣紋的相似;壁畫中繪有圓拱頂的西域城市、希臘的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等外來建築圖像;有身著不同民族服飾的不同區域和國傢的人物形象;有聯珠狩獵紋、聯珠對馬紋等可能來自西亞波斯薩珊王朝風格的裝飾圖像;壁畫中有不少菩薩和佛弟子手持形式多樣的呈現淡藍色、淡綠色、淡褐色的透明玻璃器皿,可能來自地中海地區埃及、希臘或西亞的國傢的影響;莫高窟第275窟主尊菩薩像坐的獅子座、第285窟禪僧的座椅都與埃及第18王朝圖坦卡蒙法老獅首王座和希臘第3世紀女神的獅子座很相似,其源頭很可能也在埃及或希臘,等等。壁畫中還有印度教神祗的圖像,如摩醯首羅天、鳩摩羅天、毗那夜伽天等;敦煌壁畫從6世紀到13世紀有豐富的日神、月神圖像,它們交織混合瞭希臘和波斯藝術的影響、又有印度和中亞藝術的元素。眾所周知,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時,占領瞭西亞、南亞西北、中亞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推行希臘文化,這時可能將古希臘神話中的日神、月神及其坐騎的圖像元素傳入西亞波斯,產生瞭瑣羅亞斯德教的太陽神密特拉神及馬車圖像;傳入南亞西北印度,又產生瞭印度教的日神蘇利耶神及馬車圖像;經由西北印度傳入中亞地區產生瞭佛教護法神日天、月天形象,接著繼續東傳新疆、敦煌。敦煌經變畫中經常繪畫的伽陵頻伽鳥,又稱美音鳥,與希臘海妖塞壬造型的相似。壁畫中有許多樂器,如打擊樂器中的腰鼓、羯鼓,彈撥樂器中的箜篌、琵琶,吹奏樂器中的海螺、篳篥,拉弦樂器中的胡琴等,皆為外來的樂器圖像。如莫高窟第285窟伎樂飛天彈奏的箜篌、第428窟彈奏箜篌的樂師,與埃及第20王朝大臣墓壁畫繪畫的盲人樂師彈奏豎琴。敦煌壁畫采用瞭來自中亞地區的青金石、胡粉、密陀僧等的顏料;上述實例充分說明敦煌藝術是多元文明相互對話、相互影響的結晶。

  藏經洞和莫高窟北區還出土瞭其他外來宗教的文獻和文物。如景教(古代基督教中的聶斯托利派)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尊經》、《志玄安樂經》、等經典和景教人物畫像;敘利亞文《舊約》聖經和銅十字架;以及西亞和中亞流行的摩尼教的漢文經典《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中國稱其為拜火教)的女神圖像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約五萬多件文獻中,除漢文外,還保存有古藏文、回鶻文、栗特文、梵文、於闐文、龜茲文、吐火羅文、突厥文等文獻。

  敦煌壁畫和文獻在表現宗教內容的同時,還表現瞭各時代無限豐富的社會生活,如耕種、收獲、打鐵、釀酒、制陶、宴會、戰爭、舞蹈和音樂、行旅、學校、體育(中國古代將現代意義的體育歸屬為“百戲”),如舉重、投槍、馬術、遊泳、倒立、民情風俗的婚嫁與喪葬等等不勝枚舉。人們堪稱敦煌石窟為形象的歷史、墻壁上的“博物館”、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