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2:03
4、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窟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瞭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公元前6世紀誕生於南亞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公元1 世紀前後。佛教初傳中國時,依附於中國傳統的死後升仙、長生不老信仰。至公元4~5世紀時,佛教思想及其信仰在中國逐漸獨立發展。當時一方面大量翻譯、解釋佛教經典,以弘揚佛教思想;另一方面從事佛教的開窟、造像、禪修活動,即通過打坐、靜修、思慮、觀像,以期達到將來成佛,死後進入天國——極樂世界。作為禪修的場所,在中國許多地區開鑿瞭規模大小不一的佛教石窟,即所謂“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術”。敦煌莫高窟即開鑿於這一背景之下。當然,敦煌莫高窟的開鑿,還有它自己的神異故事。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的東南,始建於公元366年,經過1000多年持續不斷的營造,至今在1700米長的崖面上保存瞭735個洞窟,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以及藏經洞發現的50000多件文獻和藝術品。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和壁畫組成的綜合藝術,三者互相呼應,表達著統一的佛教信仰。
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種形制,主要有三種:一、禪窟,由主室及其兩側壁對稱開鑿的數個小鬥室組成,供僧人在小鬥室內坐禪修行所用。二、中心塔柱窟,窟內建有連地接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繞塔觀像。上述兩種窟形受到印度石窟的影響。三、殿堂窟,通常平面為方形,在石窟正面開一大龕,用於禮拜和觀像。
彩塑,是洞窟內信眾頂禮膜拜的主體,皆置於最顯著的位置。塑像的內容有佛、菩薩、弟子、天王等像,從五世紀中期開始,以中原風格為基礎,先後吸收融合瞭外來帶有希臘特征的印度犍陀羅風格、印度笈多時期的馬圖拉風格、波斯和中亞藝術的風格,逐漸形成瞭具有中國形象、中國神韻、中國審美的佛教造像。還以石胎泥塑的技術,塑造瞭高達35.5米和27米的大型坐佛像,以及長達15.8米的的大型臥佛像。
敦煌壁畫的內容主要有七類:一、尊像畫,表現佛、菩薩、弟子、護法神等佛教眾神。其中千姿百態的飛天,即娛佛的樂神和舞神為最為優美,深受人們喜愛。二、釋迦牟尼故事畫,包括宣揚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講述釋迦牟尼佛前世為菩薩時,為教化眾生而忍辱、施舍、犧牲的“本生”故事;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後說法、教化的“因緣故事”。三、佛教史跡故事,描繪佛教史上的一些歷史或傳說故事,或聖地和聖跡,對弘揚普及佛教有重要作用。四、神怪畫,主要描繪佛教傳入之前早已存在的中國傳統的神怪形象。佛教石窟中繪畫中國傳統神仙故事畫,是反映瞭外來的佛教吸收融合中國文化的現象。五、經變畫,表現某部佛經的主題思想及其內容的大幅繪畫。印度並沒有經變畫的佛教藝術。公元6世紀開始,中國藝術傢在印度佛教藝術基礎上,將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建築畫、山水畫、風景畫相柔合,以表達意境宏大遼闊、內容豐富多彩,色彩富麗堂皇的佛國世界,而創造的一種佛教藝術。六、供養人畫像,是在洞窟內繪畫出資建窟、造像的施主禮佛的形像,以祈求得到佛的保祐。七、裝飾圖案畫,用於裝飾洞窟建築、佛龕、彩塑和分隔不同壁畫的圖案紋樣。
千年連續不斷創造、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的敦煌莫高窟藝術,不僅是一部反映中國佛教思想和信仰的形象佛教史。而且是一部反映多元文明匯流的文化史、藝術史…… 。今天,經過100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共同努力,以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出土文物的珍貴資料為研究對象的敦煌學,已形成為一門國際顯學,並帶動多種相關學科的研究,取得瞭輝煌的成就;美輪美奐的敦煌藝術在世界和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成為多種藝術創新的源泉;蜚聲中外的敦煌莫高窟還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為國內外人民所喜愛和享用,也推動瞭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在闊步向世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