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寫作素材:史學傢筆下的高順

2016-08-18 23:11:16

  最早的載錄中,當呂佈在丁原麾下時,高順就已經在營中效力瞭,甚至比張遼的資歷更老(張遼是在董卓敗亡後,才帶兵投靠呂佈的)。乃至於呂佈叛殺丁原投奔董卓時,高順也跟隨前往,雖然沒有張遼前前後後那般詳細的資料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高順遠遠比張遼更早在呂佈軍中,自然也身處高位。

  可就這樣一個身處高位的人,平時並不喜言語,而且做人清白,從來不會接受別人的饋贈!非常註重個人修養,裴松之註《呂佈傳》引《英雄記》記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短短十二字裡,一位嚴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樸素嚴謹,善於自我克制的真正軍人形象躍然紙上。

  高順威嚴而有儀表,治軍也很嚴格,也不飲酒,這在當時對於一個提刀策馬的武將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漢末亂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無常,及時立業行樂之嘆,加之漢人有豪飲之風,因此後漢三國人物多嗜酒無度,就連文人類的代表——孔融都是嗜酒如命,讓他讓個梨容易,但讓他讓壺酒就等於要瞭他的命。

  而像那些提刀策馬在戰場上殺人如殺雞一樣的武將,哪怕是此刻的現代人,喝一兩壺小酒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新鮮的是,還真有人不喝酒!還是一個古代武將(軍人),放到現代,可是好男人一枚!

  隻能說,高順放棄瞭血戰之後無節制的放縱與歡樂,而選擇能夠隨時保持清醒與克制的道路。仔細想來,讓人佩服的不僅是他的自律,更是為君主隨時準備清醒狀態的那一份忠義之心,換句話說是真正的“無我”。

  《素書》說:“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無誤。”這一點,高順做到瞭。

  同樣,他也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這對於一個身居高位的人來說,比不飲酒更加難得!哪個人沒有一點點私心?偏偏高順就克制住瞭這一點點私心——我不要你的東西,所以你也別送來。我蠻想說:中國官員什麼時候才能有像高順這樣的自覺,要把高順當榜樣學習!若能如此,壯我華夏大國指日可待啊!

  為人清白,不飲酒,不接受饋贈……這在驕悍暴虐,殺掠無度的呂佈並州軍團中,獨善其身的高順,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可能也正是這樣,才造就出他日後的悲催人生。

  高順也是一個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隨呂佈南征北戰,哪怕他已經知道呂佈不會成就大事,但仍然緊緊跟隨著,並沒有像徐晃、張遼和關羽這樣選擇“轉會”,最後被擒後一言不發凜然受死。忠心二字,在高順的心中是無價的,甚至比命更重要,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如果是他,能做到這等水平麼?

  不僅僅如此,還有:順每諫佈,言“凡破傢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高順經常勸諫呂佈說:“凡是破傢亡國的君主,並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隻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將軍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動輒喜歡說失誤,將軍的這種失誤太多瞭。”

  高順這一段話堪稱經典,不僅適用用於治兵理國,對現代企業用人也很有使用價值。

  誒誒,高順的確是個武將,可我也沒說他是個粗人啊?也沒說他大字不識一個,相反,他是有文采的,也是懂得勸諫和建議的,隻不過這樣的勸諫太過於直接,感覺像是帶著責罵的態度,但這又間接證明高順敢於犯上,不惜觸怒君主來勸諫!如果我是呂佈,這樣的忠心,就算觸怒瞭我都會不忍殺他,這樣的忠臣實在是太稀有瞭。

  高順的忠心證明還有歷史事例的記載!可不是我在亂掰,且來看看:

  【古文】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佈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佈所治下邳府,詣廳事合外,同聲大呼攻合,合堅不得入。佈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直排順門入。順問:“將軍有所隱不?”佈言“河內兒聲”。順言“此郝萌也”。順即嚴兵入府,弓弩並射萌眾;萌眾亂走,天明還故營。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斫萌一臂。順斫萌首,默輿性,送詣佈”。

  【譯文】建安元年196年6月夜半,呂佈部將河內人郝萌發動叛亂,攻擊下邳府的廳事合,呂佈不知道謀反者是誰,急忙和妻子(羅氏)衣不蔽體地突破廁所的墻壁脫逃到都督高順的營內,高順主動讓出督將位子給呂佈然後稱呂佈為將軍。高順詢問呂佈有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用來判斷敵人的線索,呂佈隻回答聽到河內人的話,高順馬上就冷靜判斷出敵人是郝萌,並且立即帶兵進入下邳府,弓弩並射郝萌和他麾下的士兵。這些士兵奔逃亂走,於天明回到自己的營地中,屬於郝萌營帳下的小將曹性造反,與郝萌對戰,雖被刺傷,卻斬掉瞭郝萌的一隻手臂,高順趕來斬殺郝萌,把首級送到呂佈面前,迅速平定瞭這一起叛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