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寫作素材:史學傢筆下的高順

2016-08-18 23:11:16

  那再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隻有七百人的特種部隊,也能知道高順靠著這一支部隊如何修煉成名將的:

  《三國志·魏書·呂佈傳》中記載:(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受到高順直屬指揮的部下,隻有七百餘人,卻號稱千人,多出來的三百人大概是後勤部隊,並不是用於直接正面參加戰鬥。但是這一支部隊,每個戰鬥士兵的鎧甲和兵器都精練齊整,每一名士兵都嚴守軍紀,而且軍備嚴整,作戰時相當勇猛,可謂是我不怕死我怕誰?相當有戰鬥力,殺人跟殺雞一樣,談不上怕。

  在戰場上高順每次率領這一支部隊去攻擊敵方陣營時,能非常快速地攻陷掉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的部隊就有為瞭“陷陣營”之美譽,也正是這一支特種部隊的名稱。

  那麼主題來瞭!也是我們這些三國愛好者孜孜不倦的話題:那便是這一支部隊的兵種。

  有人說,陷陣營是重裝步兵,身披鎧甲,防禦力特別強,一手持鐵盾,一手持大戟,攻擊力也不落後。唯有如此,才能解釋隻有區區七百人的一支部隊就敢沖鋒敵軍陣營,還每次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沒有足夠且強大的攻擊力和防禦力,沖鋒陷陣完全就是瞎扯。

  又有的人說,陷陣營其實是由輕騎兵組成的,身披皮甲,手持刺矛。兵法有雲:兵貴神速。隻有這樣才有足夠的高機動性發動沖鋒,並且在敵軍陣營裡來去自如,定是一支以速度見長的特種騎兵。

  也有人的說,陷陣營是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諸多步戰兵種組成的多元化部隊,隻有這樣才能適合多變的戰場環境,不同的兵種起到不同的作用,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個觀點更加有力的證明莫過於:在郝萌兵變時,高順隻能指揮自己的部隊去平叛,要以最高的速度解決,隻能帶領步兵,直接率眾沖郝萌所在的將府,進行狹窄的巷戰,所以不可能是騎兵,因為馬怎麼進府?反而還成瞭累贅。

  說真的,當時我看到瞭還真覺得是這樣——陷陣營是由一支陸戰型多元化步戰兵種部隊。

  直至今日才明白,陷陣營,其實是正面沖擊的騎兵王者,它被高順創建出來就是為瞭沖垮天下的。

  自古以來,騎兵都是戰場上最具威力的兵種之一,在馬的幫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為瞭具有高度突擊性和機動性的部隊,在很多歷史記載中所提到的中國“鐵騎”,根據推測往往隻是在要害部位裝備金屬護甲以高機動力為主的輕(型)騎兵,而西方的法蘭西重(裝)騎兵,則是在全身都被鎧甲所覆蓋,這正是該兵種裝備異常高昂的原因,無法廣泛建立制式軍隊,隻有傢境殷實的貴族才能擁有。

  而陷陣營就是參照該標準建立出來的,他們並不是鐵騎,也不是多元化步兵,而是真正的重裝騎兵!

  我這樣寫又有何依據呢?平復一下心情,且聽我細細道來:

  鎧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也是最基本的一種防護裝具,又稱甲、介、函。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已經取代皮甲和青銅甲,當時的鎧甲有兩種:一種是用形似簡札的長條形甲片編成的札甲,另一種是用許多小甲片層層遞次相疊編成的魚鱗甲。位於河北省滿城縣的西漢劉勝墓,曾出土一領有披膊和垂緣的魚鱗甲,由2859片甲片編成,重達16.6千克(33.2斤,現代重量,無需打折),工藝極為精湛。

  東漢時期,軍隊裡便開始使用由一片胸甲與背甲構成的兩當鎧,在肩部用袋扣連,在腰間束帶,因形似服飾中的兩當,故有其名。特點就是,在擁有足夠的防禦,相對於魚鱗甲這種重裝鎧甲顯得更為輕便。

  《英雄記》載道:高順直屬部隊陷陣營中的鎧甲與戰具時時都會加以修繕,以備隨時征戰。

  如果隻是輕騎,輕便的甲胄【兩當鎧】根本無需保養,損壞瞭直接換一副即可,有些輕騎兵種(弓騎)為瞭保證機動性甚至沒有任何皮甲的披戴,在防禦力方面則大打折扣。至於像虎豹騎這一類的重騎兵,所披戴的甲胄【魚鱗甲】也隻是加厚而已,所用的武器更加重量化和沖擊化,攻擊力和防禦力也僅僅比前者更強一些,而且虎豹騎的記載中更未提及到保養和修補甲胄。

  唯有重裝騎兵和重裝步兵的甲胄需要時時保養,每一套,註意這個套,單位並不是副,重裝騎兵的甲胄都是一套,每個鎧甲部件都是相連在一起的,以求做到覆蓋全身,且厚重結實,保證不會被流矢射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