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1:16
至於【胄】則是一種專門用來防護頭頸而產生的護具,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鑄造的胄開始突破整塊的范疇,而是用一塊塊的漆皮甲片編組而成,上面不僅有脊梁,還有垂緣護頸——“頓項”。由於樣式有點兒想當時的飯鍋——鍪(音謀),所以被稱為“鐵兜鍪”,從秦漢時期開始,軍中已經普遍裝備瞭這種鐵兜鍪。宋代之後,兜鍪多被稱為“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頭盔。
像這一種成套成套的厚重鎧甲(甲胄),通常是按照士兵的身形進行定制生產的,若是哪個鎧甲部件損毀瞭,維修起來特別麻煩也特別耗時,唯有時時保養以備時刻都能用上,這也正是陷陣營隨時都能出擊的原因。
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馬鎧逐漸被運用到騎兵之中。護具一般鐵制為鎧,皮制曰甲,馬鎧就是給馬匹裝上的金屬護具,從而提高騎兵的防禦性和沖擊性,隻不過,後漢時期馬鎧沒有普及,曹操在《軍策令》中說:“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所以當時騎兵主要都以輕騎為主。
“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的“陷陣營”相比其他割據勢力的輕騎,屬於重裝騎兵一類無疑。
再來看看陷陣營的武器(鬥具)——騎槍和馬刀。這種騎槍與正常版騎槍不同的是,鋒銳的槍刃在尺寸方面加長瞭,而槍柄則相應地縮短。這樣奇怪樣式的騎槍,為得就是在良馬的高速帶動下能帶來更大的沖擊力和穿透力,以至於在正面沖鋒時,能將目標直接挑飛,或者直接貫穿目標。縮短後的槍柄所帶來的作用,就是在目標被貫穿後掛在馬槍時,騎手能快速上挑槍頭甩掉屍體,又不至於力量太大而折斷槍柄。
而馬刀則狹長鋒利,弧度和寬窄恰到好處,有利於騎手在躬身或俯身之時,能快速地從馬側反手拔出,借助高速奔馳的馬匹,它可以輕易劃開敵人的頸側,迅速放幹敵人鮮血使其無力反殺。這樣的殺傷力並不會弱於以貫穿為主的騎槍,甚至更強。
值得一提的是:士兵本身的重量,以及所有配給武器的重量,還有身上鎧甲的重量等等,統統加起來已經算是一筆非常大的數目瞭,以中原的馬匹根本負荷不瞭,更勿說載人高速奔馳兼具殺敵瞭。其實,陷陣營之部的馬匹都不是中原馬,乃是引至塞外草原的良馬。
丁原軍閥所領的地盤在並州太原郡,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在東漢那時,太原郡等地因地接近邊塞(蒙古),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長期與匈奴、鮮卑、烏桓等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交往,既有和平時期的貿易往來,也有交惡之後的兵刃相見,時不時會因為民族觀念不同互掐打上一架,所以本地人不僅生得魁性強壯格狂野樸拙,還民風強悍質樸,崇尚武力,“以射獵為先”,“不恥寇盜”。
太原郡也是戰國時期的趙、燕,包括今河北、遼寧、朝鮮北部及除河東以外的山西地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比其他地區的居民顯得更為快樂。農作也罷,經商也罷,都勾不起他們的興趣,而在山間原野上走馬射獵對於他們更有誘惑力。身材高大的男人們時時相聚在一起,或遊戲,或高歌,或幹一些搶劫和盜墓的勾當,隻要有的可吃,就盡情玩耍。同時,他們脾氣急躁,動不動就拔刀相向,殺人復仇成為這裡經常出現的事情。史書稱這裡的居民“愚悍少慮”,“民俗懻忮,好氣為奸”。
那裡的馬也生得跟本地人一樣,性子極烈的野馬成群遍野,外加氣溫反差大環境惡劣卻又水草充足,使這些烈馬長得膘肥體壯的同時還能吃苦耐勞,實在是個生產良馬的好地方(雖然比不上涼、雍兩州),而這些塞外馬無論是在體型上還是速度上,甚至是在耐力上,都遠遠比中原馬匹強悍很多,完全可以負荷大數目的重量。
身形魁梧強壯且悍勇好鬥的士兵,血統純正能吃苦耐勞的塞外良馬,鋒利實用的殺人兵器,再加上厚重結實恰到好處的鎧甲,以及一個足以成為名將的猛將,造就出瞭一支在這個時代高沖擊、高防禦,高機動,以突擊和沖鋒為主的特種騎兵。
不錯,就是突擊和沖鋒!陷陣營的戰術隻有一個,而且非常簡單——沖鋒,沖鋒,沖鋒,不顧一切地沖鋒,直至沖垮敵軍的陣形!而這樣的戰術恰好契合孫子兵法“部分”核心思想——其疾如風,動如雷霆,侵略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