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寫作素材:史學傢筆下的高順

2016-08-18 23:11:16

  如果隻是重裝步兵,這一支部隊必定在(行軍)速度上不行,為什麼?你試著穿上幾十公斤乃至過百公斤的甲胄跑一百米給我看看,我就不讓你拿武器瞭,也不讓你沖鋒瞭,就跑兩步瞧瞧,可別累得趴在地上起不來。而在無數有陷陣營存在的戰鬥裡,都指出這一支部隊能快速地到達戰鬥地點,證明它必須擁有高機動性,所以陷陣營不可能是重裝步兵。那在防禦力與攻擊力都稍次於前者的重步兵呢?至少在機動性方面有所彌補瞭。

  陷陣營是重步兵的論點,也曾和好友為此進行過激烈討論,最後也否定掉瞭:步戰型裡的重裝部隊和重部隊其實是有區別的,其中又以重裝部隊在攻防兩方面更顯極致,至於重部隊相對於前者在持久方面更有優勢,並且攻防均衡,但也比普通的兵種更強力。而否定的直接原因,就是並州是生產良馬的地方,呂佈軍團沒有理由不會優先考慮到騎兵制,而且並州人也多為驍勇擅騎之士。如果是單純的步戰型重步兵,七百人明顯太少瞭,也不是沒有資本和資源招募更多該類兵種的士兵,而且戰鬥狀態也不符合士兵本身擅騎的優勢。

  那輕騎兵呢?這個夠高機動性瞭吧?還有也符合士兵本身擅騎的優勢。的確,夠是夠快瞭,但是在攻擊力和防禦力則不太如意瞭,七百個以速度見長身披輕甲的輕騎兵,進行拼死的沖鋒貌似左右不瞭人海戰局,要是一個不慎,全軍覆沒於敵軍陣營內都有可能。甚至是普通的亂箭齊射,都能重創這一支隻有輕甲防護的部隊。但是陷陣營從創建出來一直到下邳兵敗的期間內,從來都沒有受到過重創的記錄,打來打去依舊還是那七百人,更勿說全軍覆沒於敵軍陣營內瞭。所以,陷陣營也不可能是輕騎兵。

  最後一個觀點:多元化步兵。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諸多步戰兵種組成的特種部隊。如今自己再瞧一遍的時候,才發現漏洞多多——首先是這一支部隊的防禦力,七百人的部隊裡是由諸多兵種組成,想必皮盾兵不會多,而且要特別註意皮盾二字。因為都是步戰兵種,機動性中等,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不過完全能讓敵軍反應過來,若是敵軍以弓弩伺候,那這一支隻有少量皮盾兵的部隊不死都殘,可能還沒沖到敵軍陣營的面前。

  再則是弓弩手,在《天工開物》裡就有【弩】記載:弩是鎮守營地的重要兵器,不適用於沖鋒陷陣!而且這種東西的操作性太強,根本不適合進攻,所以使用的范圍並不大(放眼整個三國,也就唯獨諸葛亮的元戎弩兵有所作為,還是用來防守以便克制魏國騎兵)。還有,強弓能射出二百多步遠【成人步距】(100多米),而手握式的強弩隻能射出五十步遠(25米),再遠一點就連薄絹也射不穿瞭,正所謂“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註:魯縞,縞中尤薄者。可以肯定,以沖鋒陷陣著稱的陷陣營絕對沒有弩兵。

  至於弓兵和大刀兵,我也不知道在七百人的部隊中,這兩支兵種究竟能從七百人裡分到多少人?不對,皮盾兵又分走一些人。那麼整支部隊攻擊力以及防禦力到底有多少,不用我說也能明白啦,再則,以步戰為主機動性中等的兵種,還是以這種多兵種混編制的部隊,究竟要如何和敵軍交戰並且不至於被重創或者被包圍?

  可要是這樣敢沖鋒陷陣,我都想問:這一群士兵真特麼想死麼?何苦自虐呢?戰無不勝是吹出來的吧?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高順這位久經沙場的名將不會傻到這樣做,相反,他明白一個軍事道理:

  在冷兵器時代,機動性高的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更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更是混亂戰場中最合適的軍隊,如果隻是兩軍面對面對陣沖鋒,當屬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所向無敵。可如果是要在亂世幾十傢軍閥裡面邊打邊突還要有所斬獲,唯有鎧甲戰具齊練整齊的重(裝)騎兵能夠勝任。

  首先,要跑得快【其疾如風】!在敵軍陣形沒能有效組織起來的時候就要立刻沖鋒!不能等其組成防禦陣形。

  再則,就是在行動起來的時候聲勢要浩大【動如雷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氣勢,即凌駕一切之上的強大戰意,不退縮不畏懼,哪怕以七百重裝騎之力,也要碾壓數倍於己的敵軍,然後戰勝他們!

  最後,攻擊要猛烈【侵略如火】!把生死置於身外,越過同伴的屍骨,拼死也要用騎槍和馬刀斬殺敵人!

  這樣不顧一切沖鋒的戰術目的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為的就是打亂敵軍的陣勢,切斷各部之間的呼應,在混亂中創造勝利的戰機。這和“以正合,以奇勝!”又暗暗契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