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3:37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漢族。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 《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 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瞭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瞭 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南宋詩人之一。陸遊的著作有 《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瞭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 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瞭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傢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 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志》卷三《宦績》中記載:“陸遊,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 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遊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 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陸遊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稅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 年退居傢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 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傢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傢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 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在母親壓迫下離昇,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 詞中,如《沈園》。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瞭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遊書名為詩名所掩,陸遊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 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傢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遠的滋味,熨帖出 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他的學生稱贊他說:“論詩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瞭北征”;一個宋代遺老表揚他說:“前輩評宋渡南後詩,以陸務觀擬杜,意在寤寐不忘 中原,與拜鵑心事實同”。這兩個跟他時代接近的人註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瞭在明代中葉他很受冷淡以外,陸遊全靠那第二方面卻打動後世好幾百年的讀 者,像清初楊大鶴的選本,方文、汪琬、王蘋、徐釚、馮廷櫆、王霖等的模仿,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裡香菱的摘句,像舊社會裹無數客堂、書房和花園中掛的陸 遊詩聯都是例證。就此造成瞭陸遊是個“老清客”的印象。當然也有批評傢反對這種一偏之見,說“忠憤”的詩才是陸遊集裡的骨幹和主腦,那些流連光景的“和 粹”的詩隻算次要。可是,這個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矯正過來;談者痛心國勢的衰弱,憤恨帝國主義的壓迫,對陸遊第一方面的作品有瞭極親切的體會,作瞭極熱烈 的贊揚,例如:“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嗚;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 平!”這幾句話仿佛是前面所引兩個宋人的意見的口聲,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聲一樣,比原來的聲音洪大震蕩得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