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3:45
荀子還從更廣泛的角度討論瞭人性。他認為,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人隻是萬物之中的 一種。但人又是萬物之靈秀,是萬物之中最高貴的。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 也。”那麼,任何山川草木牛馬的區別是什麼呢?荀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其實是在對人類社會進行 定義,即他認為人類社會就是可以群居在一起的許多人的集合。荀子的這個定義在兩千多年後,仍然影響瞭另一位傑出的思想傢嚴復,嚴復在翻譯英國思想傢斯賓塞 的名著《社會學研究》時,就把社會學翻譯為“群學”,把《社會學研究》譯為《群學肄言》。荀子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機制是“明分”。他接 著寫道: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官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 時,載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 義之謂也。
在這裡,荀子已經涉及瞭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即社會整合,問題,用他的原話就是群居和一。所謂和一,不就是整合的意思嗎? 荀子十分強調“明分”的作用,他認為“救患除禍,莫若明分使群矣”。那麼,荀子怎樣進行“明分”呢?他雖然主張選賢任能不分貴賤,但不是主張絕對的平均。 他認為,所謂“明分”,就是合理劃分社會等級,並且根據人的賢愚進行分配:
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荀子認為自然界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和儒傢的天命思想相一致的。荀子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 亡”。但他並不認為人們要被動地接受天命的擺佈而無所作為,並進而提出瞭“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對這一思想的論述非常精彩: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思想傢。荀子的《勸學篇》至今仍是中學語文的必選課文,中學語文課本經歷瞭如此多的改版,《勸學篇》仍然版版在目。在此文中,荀 子闡述瞭環境對人的重要作用,“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而一個人應當自覺地選擇優良的環境和人以自處:“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 士。”他還鼓勵人們多學、勤學,並且要持之以恒。下面一段話,最能反映荀子的勸學思想和語言風格: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 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 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告誡人們不要自滿,他說:“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生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我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天高地 厚”,就起源於這句話。荀子非常重視修身,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修身》。他說:“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他還說:“非我而當者,吾師 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這些都被人們作為座右銘而記取。
荀子的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很多話都變成瞭成語, 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思想也遠播海外,例如,日本靖國神社旁邊的“遊就館”的名字,就來源於荀子“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這一句話。如果荀子的 在天之靈知道自己的名言被如此褻瀆,他一定會出離憤怒的。我們用現代哲學傢楊榮國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話來結束對荀子的評價:“中國兩千年以來,其支 配的思想是荀子的思想。說這話的人雖是擁護孔孟而反對荀學,但卻道出瞭一個真理,即把真正代表中國封建制度的思想的開山者找出來瞭——這個,就是荀子,就 是荀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