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物生平以及歷史影響力概述

2016-08-18 23:13:45

  人們對荀子的生平所知極少。他大約於公元前313年出生,約15歲的時候從趙國到齊國去求學,成為“稷下學派”中一個著名的學者。他曾經三次擔任祭酒的 職務,還曾上書給齊國的宰相。由於受人攻擊和中傷,他離開瞭齊國。荀子曾在秦國和宰相范睢討論過治國之策,還到過趙國,和趙孝成王談論兵事,但均未被起 用。在春申君擔任楚國的宰相時,荀子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春申君死瞭以後,他也被罷官。荀子罷官後沒有離開蘭陵,而是定居在那裡。他在這裡授徒、講學、 著述。在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李斯和韓非。大約在公元前238年左右,荀子在蘭陵去世,並葬在蘭陵。

  名言嘉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榮譽稱號:無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荀況,字卿

  出生:約公元前313年

  逝世:公元前238年

  祖籍:趙國(今山西安澤)

  出生地:趙國(今山西安澤)

  逝世地:蘭陵(今山東臨沂市境內)

  主要身份:思想傢、教育傢

  主要功過:廣泛吸收諸子百傢思想,集先秦子學之大成

  主要著作:《荀子》

  [影響力評述]

  一百多年前,譚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學》中寫道:“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無論譚氏對荀子的評價如何,荀子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荀子生活的年代略晚於孟子,他的思想大體上屬於儒傢,但他的一些主張卻是和孟子相對的。荀子有機會研習春秋戰國時期的 各種學說並為己所用,創立瞭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人們因此說他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直接影響瞭當時的歷史進程,他的學生李斯就是他的思想的推 行者之一,並為秦統一中國作出瞭巨大貢獻。荀子思想的另一個傳人是韓非,雖然韓非沒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張就齎志以歿,但韓非的思想卻深刻影響瞭後世的 政治實踐。韓非的思想以法傢思想為主流,但他無疑受到瞭老師的重大影響,在很多觀點上兩個人也是一致的。荀子的思想,是一座珍貴而豐富的文化寶藏。

  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觀點是實現“天下為一”。他提出要“臣使諸侯一天下”、“四海之內若一傢”。為瞭達到這樣的目標,荀子認為應當采取“隆重禮法”、 “尚賢使能”和“平政愛民”三項政策措施。首先是“隆重禮法”。荀子說的“禮”並非孔子所說的周禮,而是經過改造的“禮”。他說“禮以順心為本”,即禮必 須符合人的本性的要求。在遵禮的要求之外,荀子也非常重視“法”的重要性。他認為在“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基礎上,也要有法度懲治不法之徒,“教而不 誅,則奸民不懲”。荀子的這一思想,被他的學生韓非、李斯發揚光大,但他們隻強調瞭老師思想中的一個方面,忽視瞭德治的作用,後來的秦朝隻知嚴刑峻法而忽 視教化的力量,“享國之日短”也就不足為怪瞭。荀子的另一個政策主張是“尚賢任能”。他認為應當“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舉薦賢人要“外不避仇,內不 阿親”,舉薦賢人則要“不恤親疏,不恤貴賤”。他反對世襲的貴族制度,更反對株連九族的連坐制度。荀子的第三條政治主張是“平政愛民”。荀子深切地認識到 民眾的力量和民心的重要。他把君和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並不僅僅把民眾看做是接受君主役使 的工具,而是把他們看做是道德的主體,“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因此,國君應當“等賦,政事,裁萬物,所以養萬民”。

  荀子在理論上的另一個貢獻是他對人性的探討。荀子首先給出瞭善惡的定義:“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這讓我們驚奇地發 現,荀子的定義與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定義何其相似!和在他之前的孟子的“性善”主張不同,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他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性惡》, 他在其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的意思是說,人從本性上說是惡的,他的善良僅僅是外在虛假的表現而已,或者說,是他有意無意裝出來的。荀子說, 所謂的性,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他饑則求食,寒則求衣,如果不加節制,就會導致爭奪、殺人等惡行。他認為,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一樣的,無君子小人之 分。用荀子的原話說就是:“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紂,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荀子認為,要使人向善,不能違拗他的本性,而是要滿足人的合 理需求,即“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人性雖然是惡的,但可以通過教化的方法使之向善。而且,也隻有承認人性的惡,才是教化萬民的理論前提。荀子雖然認為人 性本惡,但他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教化而向善的先天素質。他說人人“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一個人如果能夠接受良好的教化並且積 極向善,則“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