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7:20
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於明崇禎十三年(1 640年)出生於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外蒲傢莊。蒲傢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齡的父親蒲盤時,開始還讀書,後來因為傢窮,下海做生意瞭,他有5個兒子,蒲松齡排行老三。
蒲松齡從小跟著父親讀書,19歲考秀才,異常順利。當時他的一篇答卷縱橫議論,發揮得酣暢淋漓。主考官恰巧是愛才若渴的學使施愚山。這位施大人為人通達,見到蒲松齡的答卷,非常欣賞。立即將其拔為頭籌。隨後,蒲松齡連著三場,鄉裡、縣裡、道裡都是第一名。這事轟動瞭十裡八鄉,讓蒲傢人臉面上著實增光。
在一般人看來,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遠大,誰料想此後蒲松齡竟然在科舉考試的泥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沒能前進一步!其中幾次落榜都很意外。一次,他第一場的答卷相當出色,考官極為欣賞,甚至內定蒲松齡為頭名入選,不想蒲松齡突發急癥,無法繼續參加考試,前功盡棄。他那滿心的怨悵之情可以想象。還有一次更離譜,蒲松齡費盡心思從當官的朋友那裡求來一份推薦信,覺得考官一定會照顧他幾分,心裡一高興,文采大發,隻顧洋洋灑灑、筆走龍蛇,卻沒想到有一處寫得超出瞭格式規定,這在當時被稱作“越幅”,要被取消考試資格。蒲松齡得知後如五雷轟頂,驚愕、茫然、痛悔,最終也隻能沮喪而歸。
40多年間,蒲松齡一共參加過十幾屆科考,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去,垂頭喪氣而歸。逢發榜之日,他就像領受酷刑一般煎熬,最後還是被落榜的大棒當頭打下。每當這時,他都會咬牙切齒,發誓再不去赴考,可3年過後考期一到,他心裡又蠢蠢欲動,忘記瞭落敗之痛,興致勃勃地打點行裝出門應考……就這樣,翻來覆去,好像被放在熱鍋上來回烙烤一般,讓蒲松齡的人生變得無比淒慘。
盡管一再受挫,直到年過六旬,蒲松齡對帶給自己如此苦痛回憶的科舉考試還是不肯放棄。他的老妻實在看不過去瞭,毅然出來勸阻,對丈夫說:“你還是省省吧!如果命裡有這個福氣,能夠考上的話,現在都該做到司道閣老瞭。從今往後,你就不要再去碰釘子瞭!”蒲松齡終於冷靜一些,想想妻子的話。的確有道理,從此才不再應考。
一生常為客
蒲松齡一生大半時間在外客居。他先後在數個鄉紳傢坐館。外出最遠的一次是30多歲時,在昔日同窗、寶應(今隸屬於揚州)知縣孫蕙的衙署裡幫辦文案。蒲松齡與孫蕙同齡,兩人關系不錯。但後來孫蕙進入官場,日益冷漠蠻橫。他喜好享樂,購買瞭一班歌女姬妾,把這些薄命女子視同玩物。淳樸多情的蒲松齡很難接受孫蕙的作派。尤其孫的一位小妾青霞,美麗多才,擅長詩詞,人又單純柔弱,在嫉妒她的眾妻妾問處境艱難,鬱鬱寡歡,最終落花飄零,不到20歲就死去瞭。蒲松齡心中痛惜青霞“明珠暗投”的悲劇命運,自然會格外反感孫蕙的無情,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蒲松齡坐館時間最久的是在本縣一個畢姓人傢,居然一連任職30年。東傢畢際有是一位退職知府,為人謙和厚道。蒲松齡與畢際有相處融洽,心情愉快多瞭。畢傢幾代為官,宅院建造得體面、氣派,有敞亮的主建築“綽然堂”,還有幽雅的私傢園林“石隱園”、藏書豐富的“萬卷藏書樓”。在這樣一個可暫且依棲的世外桃源裡,蒲松齡遠離俗事煎熬,擁有讀書、寫作的上好環境,對他的吟詩作賦以及小說創作自然頗有幫助。
當然,對於畢傢來說,蒲松齡也是一位很難尋覓到的人才。畢傢官紳親友很多,每逢客人來訪,有這麼一位有學問、談吐不俗的先生出來相陪,會給主人掙回不少面子。所以畢傢對蒲松齡十分倚重。
在這裡,蒲松齡也得以結識瞭一些官場人物。最著名的是身居高位的大詩人王士稹(音同“真”)。王士禛為人謙謹,對蒲松齡這個科場失意人噓寒問暖,讓他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更為難得的是王士禛獨具慧眼,在蒲松齡所有親朋好友都不看好其小說創作之時,對《聊齋志異》贊譽有加,一再來信借閱。圈點評論,還為小說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這份知遇之恩讓落寞的蒲松齡終生感懷,也給後人留下瞭一段文壇佳話。
或許由於王士禛太喜愛文采洋溢的《聊齋志異》,民間竟然出現一種傳說:王士禛出千金高價。想向蒲松齡收買這部小說的著作權!其實這是冤枉王士禛瞭。此公一向品行端謹,嚴於律己,不會做出這等奪人所愛的事。不過,想收買聊齋的,歷史上倒是真有其人,他就是山東按察使俞成龍。此入出身武夫,卻喜歡附庸風雅,一再想結交蒲松齡,請他去自己的府裡做客,還力邀他當自己的幕僚。原來,俞成龍閱讀瞭《聊齋志異》手稿後,十分喜愛,就想花點兒銀兩,將其據為已有。蒲松齡當然不肯割愛,辭謝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