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3:49
1966年,受人之邀,梁羽生署名“佟碩之”,寫瞭 《金庸梁羽生合論》。談到兩人的不同時,梁羽生稱,自己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 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
對於金庸,梁羽生後來還評價說:“我 頂多隻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於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 一個新高度的作傢。”梁羽生認為自己寫名士風流比較拿手,而金庸寫反派角色則更見功力。“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
陳文統為什麼用“梁羽生”這個筆名呢?梁羽生後來自己解釋瞭:南北朝時是“宋齊梁陳”,梁在陳的前面,陳是繼承梁的,“羽”是來源於他所崇拜的舊派武俠小說大師宮白羽。 梁羽生一共創作瞭三十六部武俠小說,自認為《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平生代表作。
《萍蹤俠影錄》以明朝土木堡之變為時代背景,寫忠臣於謙孤軍抵抗蒙古的悲劇;並穿插張士誠後裔張丹楓與宦門俠女雲蕾之間的愛恨沖突。全書氣勢浩瀚,佈局 奇巧;特別是成功地塑造瞭名士派大俠張丹楓這個角色,藉由張丹楓個人俠士性格的自然發展,而徹底扭轉瞭一傢一姓爭奪帝位的觀念。作者將張丹楓這種面臨民族 大義與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掙紮,刻劃得淋漓盡致;終而使其生命情操升華、凈化,完善瞭“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 傳》以唐代武則天臨朝為時代背景,寫宗室李逸為興復唐室,落拓江湖,廣交天下豪傑,而與才女上官婉兒、英雌武玄霜所交織的愛怨情仇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 婉兒對武後由恨生敬、內掌詔命的過程;大膽為歷史翻案,肯定武則天的施政“有益於國傢百姓”,在傳統觀念上又是一項突破!而寫李逸置身宮廷鬥爭、異族入侵 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從?亦超越瞭前人的格局與成就。此書以輕快的比劍對白開場,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場,讀來動人心魂,扣人心弦。
《雲海玉弓緣》以放蕩不羈、亦正亦邪的金世遺為主角,描寫他周旋在俠女谷之華與魔女厲勝男之間的愛情大悲劇。本書故事跌宕起伏,最成功之處是作者運用近代 心理學的手法,來刻劃金世遺那種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狀態,因此在金世遺身上有約翰?克裡斯朵夫的影子;而厲勝男不顧一切地追求愛情自由,亦活脫是卡門的化 身。金世遺一心癡想名門正派出身的谷之華,卻在魔女厲勝男臨死前的一剎那才覺悟:原來自己真正深愛的人是厲勝男而不是谷之華。正是: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 當時已惘然!具有極高文學價值。
梁羽生曾提出瞭“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 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再次,他認為,寫好武俠小說,作者 隻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 正。
他在1977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曾介紹瞭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 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梁羽生1983年正式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移居海外,他30年來共創作瞭35部武俠小說,共1000多萬字。除武俠小說外,梁羽生還寫過大量的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