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梁羽生

2016-08-18 23:23:49

  2009年春節前夕,從澳大利亞傳出不幸的消息: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這位以35部小說名世、作品逾千萬字的新武俠小說開山鼻祖的仙逝,一時成瞭輿論的焦點。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生於1924年4月5日,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傢中很有一些產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傢在鄉下, 地近瑤山,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在這樣的傢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1943年,廣州一些學者避難 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傢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傢裡住過,梁羽生便拜史學傢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瞭豐富的歷史知識。抗日戰爭勝利 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由於梁羽生一直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1949年,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介紹剛畢業的梁羽生到香港 《大公報》工作。這便是梁羽生供職到退休的唯一一傢報館,開始是在報館裡當翻譯,後來做副刊編輯、撰述員,一生不喜功名,不謀高職。他在《大公報》的同事 金庸,後來創辦《明報》,聲震海內外。兩人遂成朋友。他們一起下棋,一起寫棋話,時常海闊天空閑聊,而聊得最起勁的則是舊派武俠小說。

  舊派武俠小說是指《兒女英雄傳》以來的俠義小說和民國舊武俠作品,讀者面較窄,在當時的社會中,舊武俠小說始終難登大雅之堂,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 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瞭門派的利益,索性 簽下瞭“各安天命”的生死狀,在擂臺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那天,《新晚報》的新聞大標題是“兩拳師四點鐘交鋒香港客五千 人觀戰”。為瞭另辟蹊徑抓住讀者,擴大報紙的社會影響,造聲勢以擴大發行,《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向梁羽生約稿,希望他寫一部關於比武的小說。梁羽生起初不 允,那時他隻是給《新晚報》寫寫專欄,並沒有寫小說的打算。不料這位總編輯仗著和梁羽生交情不錯,於比武的第二天,直接在報上登出“梁羽生武俠小說將於明 日見報”的消息,甚至幹脆連大致情節都規定好瞭:“寫太極名手與各派武師爭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師尋仇、江湖兒女相戀等情節,最後則在京華大打出手,故事 緊張異常,希請讀者留意。”逼得梁羽生隻好趕緊動筆。第三天,梁羽生“隻醞釀一天”的《龍虎鬥京華》就開始連載瞭,在當時被稱為“新派武俠第一部”。這部 小說連載瞭大半年,引得讀者熱追,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名作陸續問世,根據小說改編 的電影,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巨大影響。這次“趕鴨子上架”,居然“趕”出瞭一代武俠鼻祖。

  《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之始。 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澳門比武雷聲大雨點小,對打不到3分鐘,以吳公儀一拳打傷陳克夫的鼻子而 告終。梁羽生後來詼諧地說:“這一場不到3分鐘的比武,竟‘連累’我寫瞭30年的武俠小說。”

  羅孚後來有篇文章提及此事,說這一拳也就打出瞭從50年代開風氣,直至80年代依然流風餘韻不絕的海外新派武俠小說。

  上世紀50年代,查良鏞、梁羽生、百劍堂主同寫武俠小說,人稱“三劍客”。一日,他們突發奇想:在報上開設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以展現“三 劍客”“互放的光芒”,給“新派武俠”留下瞭一段歷史見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比他在武俠寫作方面出道稍遲的金庸,共同扛起瞭新派武俠小說的大 旗,號稱“金梁並稱,一時瑜亮”。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瞭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舊武俠小說, 武俠的讀者,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藝人,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 到社會各個階層,港、臺、新、馬,一時風起雲湧,開創瞭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