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6:02
中學時的“南國簫手”
1905年,冼星海在星夜大海下的一艘漁船上誕生,為此取名“星海”,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盡管生活艱難,但祖父仍然把6歲的冼星海送進瞭私塾,直到祖父病逝,他失學隨母親去瞭新加坡。
13歲時,冼星海回到廣州。也許要感謝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讓他參加瞭學校的管樂隊,使他表現出瞭音樂天賦:冼星海擅長吹奏單簧管(也稱黑 管,民間稱“洋簫”),故有“南國簫手”的美譽。1926年春,用賣掉心愛小提琴的錢和朋友的資助,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第二年進入上海國立音 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他又是一名熱血的愛國青年,後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巴黎的國慶讓他感慨萬千
1929 年,冼星海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巴黎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之稱,吸引著欲求登上藝術聖殿的學子們。冼星海給餐廳跑堂、在理發店幹雜役,掙來為數不多的學費、 生活費,生活仍是很艱苦。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他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幸運的是,他遇見瞭馬思聰,並由他引見瞭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 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瞭他每月400法郎的學費。
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冼星海創作瞭奏鳴曲《風》,和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一起排上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並在電臺播出,從此有瞭名氣。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指揮,師從著名提琴傢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傢杜卡斯。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進入考場。
考試後,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佈:“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隻說瞭“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瞭。
在法國的國慶節上,冼星海親眼目睹著法國民眾在廣場高聲齊唱國歌《馬賽曲》的情景,激動人心的場面感染瞭每一位在場的人,而在被日寇蹂躪的中國,還沒有一首深入人心,激蕩民族魂的合唱歌曲。
第二年夏天,冼星海謝絕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到瞭多災多難的祖國。
《黃河大合唱》走向藝術巔峰
1939年2月,詩人光未然隨抗戰演劇三隊來到延安,他在途經黃河壺口瀑佈時為其壯美的景色而震撼,從而寫出瞭詩篇《黃河吟》。他在延安朗誦此詩時,冼星海觸發瞭創作靈感,決定把它寫成合唱曲。
從此,冼星海投入瞭忘我的創作中,6日之內多次修改樂稿,終於成功完成瞭全部譜曲。冼星海在創作期間,甚至沒有一架鋼琴可以試彈,可稱得上樂器的隻有用鐵桶自制的二胡和為數不多的口琴、笛子,戰士們吃飯用的瓷缸也成瞭試音的打擊“樂器”。
5月11日,《黃河大合葉唱》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周年晚會上首次公演,冼星海穿著灰佈軍裝和草鞋、打著綁腿指揮《黃河大合唱》,全場為之轟動。
在異國的土地上長眠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制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傢中請他吃飯並餞行。
然而一年後,冼星海的命運發生瞭重大轉折:蘇德戰爭爆發,該片制作停頓;打算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成瞭一個戰爭背景下的旅居者。
在困難的戰時條件下,冼星海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肺病一直折磨著他。但他仍相繼完成瞭《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 《阿曼該爾支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戰爭結束時,他回到莫斯科治療未能痊愈,於1945年10月在克裡姆林宮醫院病逝,年僅40歲。
當年,延安各界為冼星海舉行瞭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傢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阿拉木圖市的弗拉基米爾大街被命名為冼星海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