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兩小兒辯日 孔子不能決另有隱情

2016-08-18 23:25:29

  原創作者投稿,禁止轉載。原標題:論‘小兒辯日’

  孩提時候,遇上批林批孔運動,‘小兒辯日’便成瞭批判孔子的核心材料之一,那個故事中兩小兒爭辯;一曰日初時近,日中時遠,一曰日初時遠日中時近;意見相左,各執一詞。便詢問於孔子,且各抒己見。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孩便譏笑孔子‘熟為汝知多乎’。  

  其實,孔子不能決也,確有隱情,大致有四;

  首先,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派的創始人。他並不是天文學傢 ,對天文學知識知之或不知,多知或少知,並不影響孔子的博學。每個人大約有四十億個記憶細胞,所能記住的東西畢竟有限,相當於多少個G的內存,實難確認。福爾摩斯說得更為形象,他說人的大腦就象一個小樓閣,如果什麼傢什都往裡放,有用的東西反而沒有瞭存放的空間。孔子是聖人,也不可能什麼都懂,他那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點千古稱頌。

  其次,日初時近,還是日中時近,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這要在《天體運行論》中找答案,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夏至時距太陽最近,隨之漸遠,冬至時距太陽最遠,隨之漸近。地球自轉時出現的距離差 值,和漸遠漸近的差值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怎麼能籠而統之的認為日初時近,還是日中時近呢。

  再其次,太陽中心說是《天體運行論》的核心價值所在,而《天體運行論》是波蘭科學傢哥白尼在1543年寫成的,他的太陽中心說 推翻瞭統治者們一貫堅持的地球中心說的理論。而這個理論的形成與孔子所在的年代,時間相差近兩千年,孔子何以知之。

  另外,這麼深奧的天體運行理論,即便是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采用十分尖端的科技手段,要得出一個精準的結論,恐怕也有相當的難度,孔子要用多麼精彩的演講,才能讓兩小兒心服口服。

  綜上所述,孔子不能決,正常不過。

  試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如果每個人都存心找些刁鉆古怪的問題來請教,即便是孔子活到現在,學到現在,‘不能決’也在所難免。

  此篇文章是中國合作作者原稿,未經中國的明確授權和許可,任何新聞媒體不得對該文章非法予以復制、轉載、鏈接和傳播,中國歷史網將依法追究違者的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