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泰鬥梅蘭芳:練畫蓄須逃出虎穴

2016-08-18 23:24:52

  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是19世紀著名的京劇演員,兼擅青衣花旦,被列為“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藝 的京劇演員,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劇器樂傢,號稱“六場通透”,長期給譚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藝術熏陶,為梅蘭芳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開拓 發展奠定瞭基礎。  

  梅蘭芳幼年的生活相當艱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來維持生活。8歲開始學藝,11歲登臺演出。這期間他除瞭學青衣戲外,還學花旦戲、武功、昆曲等。同時還看戲,用心比較、琢磨前輩藝術傢們的藝術精華。

  除瞭演戲練功外,他的業餘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喜歡養鴿子、養花和書法繪畫,而這些愛好對他提高表演藝術起瞭很大作用。幼年的梅蘭芳眼睛微微近視,有時還 迎風流淚,眼珠餘轉也不靈活,因此每當黃昏時分,他讓鴿子翱翔空中,讓自己的眼睛隨著鴿子轉動,認真鍛煉眼力。日久天長,雙眼靈活自如,透亮傳神。

  他認為京劇的服裝色彩、化裝、臉譜、舞臺裝置都和美術有密切關系,最好自己能畫。1913年至1914年兩次赴滬演出,他與老畫傢吳昌碩結下瞭忘年之交,於是開始瞭繪畫生活。先請王夢白教畫,後向陳師曾、姚茫父學習畫佛像,向齊白石、湯定之學習畫草蟲、松梅等。

  梅蘭芳20歲時,已經是一位馳名京滬的京劇演員瞭。他開創瞭在同一劇目中一人演兩個不同行當、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1914年秋冬,梅蘭芳再次應 邀赴上海演出,增加瞭《貴妃醉酒》等劇目,歷時四五天,場場爆滿,盛況空前,曾以22萬多張票,當選為“伶界大王”。兩次赴滬演出,是梅蘭芳一生在戲劇方 面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在藝壇上的地位明顯得到鞏固。

  梅蘭芳回北京後,開始創作《一縷麻》等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揭露官場黑暗的時裝 新戲,對推動京劇藝術的革新和發展起瞭不小的作用。不久,他又嘗試排演瞭古裝新戲,為觀眾喜聞樂見。他集京劇旦角藝術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 演特點,創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練畫蓄須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戰事爆發。日寇占領上海不久,得知蜚聲世界的京劇第一名旦梅蘭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請梅蘭芳到電臺講話,讓其表示願為日本的“皇道樂土”服務。梅蘭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陰謀伎倆後,便決定盡快離滬赴港,擺脫日寇糾纏。

  梅蘭芳來到香港後,深居簡出,不願露面。為瞭消磨時光,他除練習太極拳、打羽毛球、學英語、看報紙、看新聞外,把主要精力都用來畫畫。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遊魚、蝦米和畫外國人的舞蹈。這些作品,傢人和劇團人員看到後十分高興,都說給他們帶來瞭許多美感和歡樂。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侵占香港,梅蘭芳苦不堪言,擔心日本人會來找他演戲,怎麼辦?他與妻子商量後,決心采取一項大膽舉措:留蓄胡子,罷歌罷舞, 不為日本人和漢奸賣國賊演出。他對友人說:“別瞧我這一撮胡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隻好由他瞭。”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駐軍司令酒井看到梅蘭芳留蓄胡子,驚詫地說:“梅先生,你怎麼留起胡子來瞭?像你這樣的大藝術傢,怎能退出舞臺藝術?”梅蘭 芳回答說:“我是個唱旦角的,如今年歲大瞭,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瞭,已經不能再演戲瞭,這幾年我都是在傢賦閑習畫,頤養天年啊!”酒井一聽,氣呼呼 地走瞭。

  過瞭幾天,酒井派人找梅蘭芳,一定要他登臺演出幾場,以表現日本統治香港後的繁榮。正巧,此時梅蘭芳患瞭嚴重牙病,酒井獲悉後無可奈何,隻好作罷。翌日,梅蘭芳感到事態十分嚴峻,香港也成瞭是非之地,不能久留。於是他立即坐船返滬,回到闊別3年多的上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