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4:41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瞭這裡。他們在這裡建立瞭兩河流域最初的文明。屬於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瞭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 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這裡是兩河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 在特定的時間漲水、泛濫,時漲時落,隻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獲。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最主要種植大麥和椰 棗。大麥酒是人們的最愛,椰棗是人們的主食之一。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著瞭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歷書》。《農人歷書》站在一個教育兒子的農民的角度寫的。這位老農民對兒子耐心地講述應該如何務農,要註意的各種事情。比如,怎樣節省灌溉用水、不要讓牲畜踐踏田地、驅趕食谷的飛鳥、及時收割等等。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會制做陶器瞭。他們制做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麗鮮艷,有的還有塗層。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像酒杯、油缸、爐子、燈盞等幾乎全是陶制。最有意思的是,人死後用的棺槨也用陶土燒制,形狀象個有蓋的長方形大箱。
古代兩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粘土。壘墻、蓋房、鋪路,都是用粘土摻上切碎麥的大秸制作的土磚。古代兩河流域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粘土修建的。
古代兩河地區的金屬制造工藝達到瞭相當高超的水平。我國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約在同一時期,兩河流域有重約2噸的青銅鑄像,手工業行業很多,像制磚、織麻、刻石、珠寶、皮革、木業等等。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留下瞭一筆豐厚的遺產。
他們很早就有瞭文字,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雖然楔形文字始終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類早期文字中,它是發展得比較完備的一種。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在諺語、神話和史詩方面。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俗習慣。比如: “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想吃肉就沒有羊瞭,有瞭羊就吃不上肉瞭”;“妻子是丈夫的未來,兒子是父親的靠山,兒媳是公公的克星”;有的深刻反映瞭生活經驗 “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
兩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特別引起後人的興趣。人們發現,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 的淵源在古代兩河流域。如有一首敘述神創造世界故事的詩歌與《聖經》的創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說神在第六天創造瞭人,第七天休息。《聖經》中講蛇引誘亞當、 夏娃偷食禁果,兩河流域的神話也講人的祖先因抵抗不住誘惑而犯罪。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最有影響力的英雄史詩,詩中塑造 瞭一個蔑視神意、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並表達瞭人們希望獲知生死秘密的願望。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兩河流域科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蘇美 爾人已經懂得10進位制和60進位制,後者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應用更為普通。我們今天度量時間用小時、分、秒,以及把一圓周分為360度,都是繼承瞭兩河流 域古人的成果。他們的面積單位、重量單位也多是60進位。古希臘、羅馬都采用瞭這裡的一些重量單位,歐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將這些重量單位沿用到18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歷法知識直接影響瞭歐洲的天文學。蘇美爾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歷陽歷之間的差別。到公 元前7世紀,又設定瞭瞭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其順序是:星期日(太陽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 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周7天仍以這7星命名。不過,當時的歷法仍是有些 疏露、不夠準確的。
此外,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對藥物、植物、動物、地理等等也有豐富的知識。
早在5000多年前,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創造這樣發達的文明,真是令人贊嘆。歐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文化。然而,當古希臘人還沒有跨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延續瞭約2000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都建立在兩河流域文明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