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2016-08-18 23:24:03

  對聯,也叫對子、喜子、聯句等,可以寫在紙上、佈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頭上、石頭上。總之,隻要是成雙的,對仗工整的,都可以作為對聯。

  傳說,王羲之貼春聯,因書法漂亮、內容優雅而多次被人揭走。於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貼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而終得貼成。但這一傳說真實性不高,對聯最早在五代時興起,此時距王羲之時代已有幾百年瞭。

  其實,對聯是由五代時期後蜀國君孟昶開創的。在新春時,他將自創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貼在門口。於是,中國的第一副對聯誕生瞭。

  在此之前,春節時,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隻是把表示吉慶的桃木掛在門側。當然,也有在門板上貼門神的。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瞭,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對聯得到迅速發展和普及,居功至偉者當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傳在他登基後的第一個春節,曾要求全國上下都貼對聯以示喜慶。親自穿便裝出巡,挨傢挨戶 觀賞取樂。微服私訪時,還在民間留下瞭“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錐錐錐錐出窮鬼去、拉拉拉拉進財神來”等佳聯。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 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此後,對聯便大面積地開花結果,成為中華的瑰寶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