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5:14
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胡適,是我國最早的火花收藏傢之一。他的火花收藏活動主要是在旅居美國8年期間進行的。胡適初到美國時,朋友們特意為他召開瞭盛大的歡迎宴會。主辦宴會的友人知道他喜歡收藏火花,所以,在席間將印上瞭他的名字的火花奉送給他,胡適欣然笑納。
美國《生活雜志》的記者到胡適的寓所采訪時,看見胡適的房中陳列瞭許多火花,便在發表采訪文章時特地在照片上題註:“火花收藏傢胡適”。
經過這一宣傳,引起讀者紛紛給胡適寄去形形色色的火花;美國的火花收藏傢們更踴躍地饋贈瞭大批火花給他。由於這種“名人效應”,使胡適的火花品種越聚越多,逐漸超過瞭一般的火花收藏傢。
後來,胡適到美國各大學演講,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贈送火花給他。更有趣的是:凡舉行歡迎胡適博士的盛大宴會,門券代價均不收美元,而定價為100枚火花,凡繳足此數者便可赴宴。
聖母之愛
胡適3歲時父親病故,便隨母親從臺灣來到老傢安徽績溪縣上莊村。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弟,19歲時成瞭比她大30歲的胡適父親胡鐵花的續弦。胡適的父親50出頭便撒手人寰,拋下瞭孤兒寡母。成瞭寡婦的馮順弟無奈中不得不 帶著胡適回到老傢尋找生路,讓孩子接受教育。馮順弟盡管農村出身,不會識文斷字,但對唯一的兒子胡適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鄉賢。
胡適3歲前,母親即讓他認方塊字,學瞭約有1000字。回到安徽傢鄉時,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裡讀書。因為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讀書的高凳上抱上抱下。
胡適從小喜歡讀書,母親對他也格外照顧。別的小孩學費隻有2元,而胡適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所以學費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 到20元。母親囑托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
9歲時他就能看《水滸傳》。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傢姐妹們說書。這種辦法使他更瞭解瞭古文的文理。
馮順弟仁慈而質樸,為瞭主持好一大傢子,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寧願自己委屈也不願弄得傢庭不和。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這種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正經做人,愛瞄名譽,這為他日後的不斷上進奠定瞭基礎。
胡適13歲時,馮順弟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徽州人固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的習慣,但胡適畢竟是他母親年輕守寡朝夕相處的獨子!深明事理的母親送兒子上路時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面前掉一滴淚。
後來胡適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此時他年僅19歲。因行期由政府決定,他竟未能回傢鄉向母親告別。
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初讀農科,一年半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
在美留學7年間,胡適與母親隻能保持書信往來。母親在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
母親馮順弟早知鄰人宋煥傢中有一部《古今圖書集成》,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當她得知宋傢減價到80元時,便借貸為兒子買下。為瞭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
胡適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17年7月,他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胡適成為中國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並榮獲35項美國博士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