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誰?兵不血刃有何典故

2016-08-21 19:02:53

成語兵不血刃的意思是指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瞭勝利。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那麼,你知道成語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誰嗎?成語兵不血刃出自何處?兵不血刃有何典故。

成語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陶侃。

陶侃,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瞭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成語兵不血刃的出處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王賁兵不血刃,兩月震之間,盡得山東之地。”

成語兵不血刃的典故

東晉時期,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曾與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有一次因為泄私憤竟然殺死瞭平南將軍劉胤。事後,還大膽偽造詔書,誣諂劉胤謀反,向各州郡通報。這件事暴露後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不但不向他問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職。
陶侃知道這件事後,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一方面寫信給王導,要求他采取果斷措施。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郭默殺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難道他殺害宰相,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
王導讀瞭這封信,受到很大的觸動,便派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聽說他親自來討伐,非常焦急,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還未離城,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對手,怕城破後難逃性命;想開城門投降,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真是左右為難。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將他逮捕後開城門投降。陶侃終於不戰而取得勝利,平定瞭這次叛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