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寸木岑樓的主人公是誰?寸木岑樓有何典故

2016-08-21 19:04:46

成語寸木岑樓的意思是指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高低懸殊。 岑樓:頂尖的高樓。那麼,你知道成語寸木岑樓的主人公是誰嗎?成語寸木岑樓出自何處?寸木岑樓又有何典故。

成語寸木岑樓的主人公是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傢、政治傢,儒傢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成語寸木岑樓的出處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宋朱熹《四書集註》:“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於岑樓樓之上,則寸木反高,岑樓反卑矣。”岑樓:尖頂高樓。

成語寸木岑樓的典故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後,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瞭老師孟子。
孟子聽後,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麼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瞭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瞭他的食品,自己便有瞭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麼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墻去摟抱人傢的女子,便得到瞭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麼他會去摟抱嗎?”
後來,人們便用“寸木岑樓”這個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