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怎麼治水的?揭大禹治水所采用的方式

2016-08-21 19:08:12

禹,因其治水有功,被後世尊稱為大禹,大禹治水也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那麼,你知道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嗎?大禹用瞭什麼樣的方式治水?大禹治水所采用的方式?揭大禹治水所采用的方式。

大禹治水采用的方式

相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鯀治水用時九年,不成身死,鯀死後,禹繼承其父的遺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類的事業。而且,鯀治水雖然失敗瞭,卻積累不少經驗教訓。禹總結瞭父親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鯀失敗的原因在於被動地築堤疊壩,而沒有註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如果沒有固定的河道,堤築得再高也沒用。
大禹走遍瞭山南海北,摸清瞭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況,再加上他經過和許多有經驗的老年人商量,終於摸索出新的辦法,就是決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來消除水災。因為禹懂得瞭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築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開鑿渠道,讓水流出去。
怎樣疏通河床、開鑿渠道呢?當時,由於人們活動的范圍比較小,誰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勢。於是,禹帶領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黃河中下遊,考察山川形勢。最後決定,有系統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導出去。
疏通河床、開鑿渠道並不是一件輕易舉的事。那時候,既沒有鍬,也沒有鎬,隻有石斧、蚌耨、水耜這些不堅固的挖土工具。雖然當時人們已能冶煉銅,但數量太少,還不能用來制造農業生產工具。
但是,治洪工程開始瞭。大禹親自拿著鎬(ɡǎo)頭,率領成千上萬的人挖渠開山,疏通河道。曾經幫助鯀偷取息壤的神龜也來幫忙運送土石;神力很大的應龍也用堅硬的尾巴在地上劃出深溝,來導引洪水。
在治水過程中,最艱巨的工程是開鑿龍門。
龍門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橫在黃河當中,擋住瞭奔騰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隻好繞道從山腳下一條狹窄的河道穿過。每當水量增大時,河水就四處橫溢,泛濫成災。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艱險,帶領人們一點兒一點兒地開鑿。夏天,烈日當空,山石被曬得滾燙,大禹汗流浹背,仍然不停地幹著;到瞭晚上,還要對付毒蟲猛獸的襲擊。冬天,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大禹一鎬一鎬地挖著凍得堅硬的土地,手都磨出瞭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幹瞭起來。
為瞭治水,大禹還曾經“三過傢門而不入”。人們都被感動瞭,在大禹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地幹著。冬去春來,整整花瞭五年的時間,巨大的龍門山終於被劈開瞭一個大口子,河水流暢地流向瞭大海。看著滾滾流去的河水,人們個個興奮不已,圍著大禹歡呼雀躍。大禹的臉上也露出瞭笑容。
就這樣,大禹帶領人們,由南到北,由西到東,經過十三年的苦戰,終於疏通瞭河道,治服瞭洪水。人們重新返回傢園,過上瞭安定幸福的生活。人們非常感謝、敬佩大禹,便一致推舉他為治理天下的君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