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分庭抗禮的主人公是誰?分庭抗禮有何典故

2016-08-21 19:10:11

成語分庭抗禮的意思是指古代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比喻雙方平起平坐,實力相當,可以抗衡。那麼,你知道分庭抗禮的主人公是誰嗎?分庭抗禮出自何處?分庭抗禮又有何典故?

成語分庭抗禮的主人公是孔子。

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傢、大教育傢、政治傢。孔子開創瞭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傢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成語分庭抗禮的出處

《莊子·雜篇·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清 昭連 《嘯亭雜錄·本朝內官之制》:“近日內務府大臣多由僚屬驟遷,又無重臣兼領,故敬事房總管輩多與諸大臣分庭抗禮,無復統轄之制。”

成語分庭抗禮的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與弟子在樹林中彈琴,一個白發老翁專心傾聽,老翁向子路、子貢打聽孔子的情況。老翁說孔子偏行仁愛。孔子十分虛心接受,並恭送老翁,孔子說遇年長的人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禮是禍根。所以遇到賢人必須真誠禮遇,不能分庭抗禮,那就失禮瞭。
還有一次,孔瞭領著學生在河邊遊玩,碰見一位見解很深刻的漁翁,於是孔子虔誠地向他求教,他說:我從讀書起至今已經六十九歲瞭,還沒有聽到高深的教誨,今天碰到您這樣的聖人,怎敢不虛心求教呢?漁翁被孔子的誠心所感動,就講瞭一大套有關政治哲學及人生修養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漁翁收自己為徒。
漁翁拒絕瞭孔子的請求,他走後,幾個學生請孔子上車,孔子呆呆地望著漸漸遠去的船,一動不動。一個學生實在不平,忍不住說道:先生今天真是太過分瞭,連那些擁有萬乘戰車的天子、千乘戰車的諸侯,您都和他們平起平坐,可是卻對一個漁你這樣畢恭畢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