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臨難不懼的意思是指面臨困難和危險也不會退縮和懼怕。那麼,成語臨難不懼的主人公是誰?臨難不懼又有何來歷呢?
臨難不懼的主人公是孔子。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匡地,因他的相貌長得與當年侵犯過這裡的陽虎相像,加上他的學生嚴回講說當年跟著陽虎來此的情形,激怒瞭匡人,於是便被匡人重重包圍,不得脫身。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起初被沖散瞭。他擔心老夫子受不起驚嚇,急忙沖入包圍。不料孔子竟談笑風生,而且還彈著琴,神情並不沮喪。
臨難不懼的出處
《韓非子·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臨難不懼的來歷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瞭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瞭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瞭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瞭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瞭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孔子路過匡城(今河南睢縣)時,因他的相貌長得與當年侵犯過這裡的陽虎相像,加上他的學生嚴回講說當年跟著陽虎來此的情形,激怒瞭匡人,因誤會被人圍困瞭5日,逃離匡城,到瞭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瞭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
如此面臨這生死關頭,孔子的弟子擔心老夫子受不起驚嚇,不料孔子竟談笑風生,而且還彈著琴,神情並不沮喪。子路問:“老師,你怎麼還有這樣的興致啊?” 孔子答道:“我跟你說,在水中來去,不怕蛟龍的,是漁夫之勇;在野外來去,不怕虎豹的,是獵人之勇;面對著雪亮的刀槍,不怕死活向前沖的,是戰士之勇;掌握自己命運,認識當前局勢,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臨大難而不懼”這句話,後來簡作成語“臨難不懼”或“臨危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