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016-08-21 19:12:17

鋌而走險的意思是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那麼,成語鋌而走險的主人公是誰?鋌而走險出自哪裡?成語鋌而走險歷史典故又是什麼?

成語鋌而走險的主人公是晉靈公。晉靈公(前624年―前607年),姬姓,名夷皋,晉文公之孫,晉襄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前620年―前607年在位。晉靈公幼年繼位,年長後喜好聲色,寵信屠岸賈,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終遭趙盾、趙穿兄弟殺害。

成語鋌而走險的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成語鋌而走險的典故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晉靈公為擴大實力爭當霸主,在扈地會合諸侯,他不願與小國鄭穆公見面,懷疑他對付自己。為緩和矛盾,鄭國執政大夫子傢給晉國執政大夫趙盾寫信,信中表示願意友好,國與國之間得以禮相待,而沒必要造成雙方鋌而走險去打仗。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瞭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瞭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瞭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
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