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反求諸己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那麼,你知道成語反求諸己的主人公時是誰嗎?反求諸己有什麼歷史典故呢?請隨小編一起來看成語反求諸己。
成語反求諸己的主人公是夏啟。
夏啟,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瞭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成語反求諸己的典故
相傳四千多年前,正是歷史上的夏朝;當時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抵抗,結果伯啟打敗瞭,部下們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瞭。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果還吃瞭敗戰,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從此,伯啟發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過瞭一年,有扈氏知道瞭,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願的降服歸順瞭。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隻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雖然,這隻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它卻可以做為我們修養上的金科玉律,不僅我們可用它來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來勸勉別人,對於我們自己的做人處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