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趾高氣揚的意思是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傲視別人。得意忘形的樣子。那麼,你知道成語趾高氣揚的主人公是誰嗎?趾高氣揚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趾高氣揚的主人公是屈瑕。屈瑕,楚武王之子,姓熊,名瑕,曾擔任楚國最高官職“莫敖”,故史稱“楚莫敖”。因被封於屈邑,其後代以封地為姓,遂稱屈氏,為屈姓先祖。大詩人屈原是其後裔。當楚伐絞時,楚軍腹背受敵,迅即潰敗。屈瑕無面目見君王、父老,乃自縊;屈瑕的自縊開創瞭楚國統帥以身殉職、以死謝罪的先例,其人其事,於當時雖有過,於後世則不為無功。
趾高氣揚的出處
“趾高氣揚”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甚禦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偃列傳》也載:“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此成語用來形容自高自大、得意忘形。
趾高氣揚的典故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無術的人,隻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眾多,氣勢盛大,屈瑕盛為恐慌將軍鬥廉反對這樣做,鬥廉認為,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鬥志不堅,隻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采納瞭鬥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蒲騷之戰”。但是,屈瑕並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為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裡。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鬥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鬥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夫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並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麼能打勝仗呢?”鬥伯比說完,沉思瞭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楚王不相信,回到後宮將這件事告訴瞭寵妃鄧曼,鄧曼認為鬥伯比的見解很對,應該派兵救援。楚王聽瞭,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事已經發生,屈瑕因為輕敵而不設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塗地,隻好自殺謝罪。
從此以後,這件事情就被後人流傳著,而屈瑕走路的姿態,也被引申成“趾高氣揚”這句話,比喻一個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