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哪個學派的?解析歷史上的商鞅是哪個學派的

2016-08-21 19:20:25

在春秋戰國時期,學派眾多,是屬於百傢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其中,比較著名的學派有十個,分別是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縱橫傢、雜傢、農傢、小說傢等,現在我們要說的是商鞅是屬於這十個學派中的哪一個學派?商鞅是哪個學派的?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吧。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傢,思想傢,著名法傢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即五馬分屍)。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
最後,商鞅變法觸犯瞭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聽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傢客店準備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定下規矩,留住沒有憑證的人,我要受“連坐”的處罰。”商鞅隻得逃往魏國避難,但是因為他曾率領秦兵攻打過魏國,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隻好重返商地,最後遭擒,被車裂而死。

商鞅是哪個學派的?
商鞅是法傢學派的代表。
法傢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傢。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傢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瞭法傢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傢思想學說之大成。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傢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意,也就沒有照做瞭。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
秦國在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山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山東各國晚瞭很久。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瞭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瞭他堅決貫徹瞭法傢的這一主張。
最後,法傢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傢“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法傢。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傢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瞭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傢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