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但是,關於張良是怎麼死的一直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是居官善終,有點說是他崇信黃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那麼,張良是怎麼死的?揭秘張良的死亡真相。
關於張良是如何死的其說法有二
說法一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再加上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傢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後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後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
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隻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佈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後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後,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瞭勸告,回朝做官。
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謚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說法二
劉邦登上帝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為漢王朝的建立裡下汗馬功勞的韓信 ,英佈和彭越等先後被殺,張良十分心寒,聯想到歷史上文種,范蠡興越後的悲慘結局。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韓信等的命運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辭官而去,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雲山處修道成仙。持此說者一《史記·留侯世傢》的記載為據。後世的小說和戲劇也多延續此說,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此說的代表作。
關於張良是怎麼死的說法不一,但從史料上分析,張良居官善終的說法是比較準確的,所以說法二是比較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