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梁刺股的意思是是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也說的是隻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那麼,你知道懸梁刺股中的“懸梁”和“刺骨”指的是誰嗎?懸梁刺股有什麼來歷。
懸梁刺股中的“懸梁”和“刺骨”分別指的是孫敬和蘇秦。
孫敬是東漢著名政治傢,縱橫傢。
蘇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外交傢和謀略傢。
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瞭刺客
懸梁刺股的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懸梁刺股的來歷
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孫敬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傢。
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可以說是常常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瞭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瞭,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瞭, 馬上就變得清醒瞭,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傢,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裡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傢,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瞭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註,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雖然告訴我們發憤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為瞭學習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