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是誰?劉峙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6-08-21 19:29:55

劉峙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現吉安市吉州區長塘鎮)廟背村的一戶農民傢庭。父親是農民,在他不滿周歲之時,因稻田放水,與鄰村的惡霸地主發生爭執,被打死於一條小河的橋下。其母胡氏無依無靠,隻好攜子到吉安城裡的一傢爆竹店幫工,後被老板看中,結為夫妻。那麼,劉峙是誰?劉峙是個什麼樣的人?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敗將”之稱。

劉峙早年跟繼父一塊生活,繼父一傢帶他不薄,1905年冬,他隨繼父赴日。到達東京後,正值中國留學生抗議日本政府的罷課運動,他隻好離日回國,雖然沒有完成留學夢,但卻大大開闊瞭眼界。1907年,他決定投筆從戎,考入湖南陸軍小學第三期,當時陸小在瀘溪隻招兩個人,因是外鄉人,在小學中,備受同學的嘲弄和欺凌。劉峙有一套處世哲學,忍耐為上。他認為,為人渾厚容物,自有好處。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種渾容氣度,為瞭自勉,取其宅號為"渾容軒"。
1915年,劉峙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被分配到冀東開平巡防營見習。時逢護國運動興起,劉峙遂棄職南下廣州,歷任粵軍連長、支隊長、營長等職。初到廣東,劉峙在岑春煊的護國軍兩廣都司令部任上尉參謀,後到滇軍第四師第七旅步兵三十八團任六連連長,參加瞭南路討伐龍濟光的戰鬥,旋被調到援贛第四軍第一梯團第四支隊任隊副兼第一營營長。
1924 年夏,劉峙由黃埔軍校總教官何應欽介紹,到軍校擔任戰術教官,旋又調校本部參謀處當科長。是年底,黃埔軍校成立瞭教導團,何應欽任第一團團長,劉峙任該團第二營營長。從此,劉峙與團長何應欽及營長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結成一團。

1925 年2 月,劉峙率部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因在淡水、棉湖激戰中戰績顯著,接著又在平定劉震寰和楊希閔的叛亂中建立戰功,故在是年8 月接替何應欽升為第一團上校團長。10 月,他又率部參加瞭第二次東征。
1933年,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總司令,戰無不勝,高居五虎上將之首,名聲一時無二。
1935 年4月,劉峙升為二級陸軍上將,還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其時四十有三,一時風光,無人出其右。當時人們把蔣介石、何應欽下面的中央軍五個二級上將並稱為五虎(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劉為五虎之首。國民黨軍界上層均對劉峙的"福星高照"、官運亨通表示羨慕,都譽他為"福將"。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瞭"盧溝橋事變"。8 月12日,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部由開封進駐保定,防守平漢路沿線。
劉峙的作風好沽名釣譽,例如出版《經扶全集》、印《吉安縣志》、辦吉安經扶中學,以及在重慶辦捍衛中學等。對下拉攏和培植私人,他對他的私人和一些黃埔學生是非常關心的。例如他對老第二師的人像胡宗南、黃傑、羅奇、李鐵軍等(均系黃埔軍校第一期),就很關心。

劉峙一生對蔣惟命是從,調他的工作從不還價,這是他始終得到蔣介石信任、保持高位的主要原因。他對蔣介石是想盡方法討歡心,所以經常學蔣介石那一套,滿口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等等。他堅決維護蔣介石反動統治政權,是蔣介石集團的死硬派。他的命運同蔣介石連結在一起。他認為隻要有蔣介石就有劉峙,他同蔣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
 劉峙自認為是一個忠厚之人,對人處事有包容之量,比較寬厚。他長期標榜人生在世沒有不散的場面,給人過得去,給人以生路,就不致招怨於目前,還可以投報於將來。所以他遇事不肯負責,大事請示上級,小事推給部下,深恐招怨於人,對各方面盡量拉攏,不敢得罪於人,到處買好,故有"劉婆婆"的稱號。
劉峙晚年去臺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總統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定居臺中市。劉峙回到臺灣後,定居於臺中市,過著極其平淡與平靜的生活,每日裡讀讀書,寫寫日記,閑暇時回憶回憶往事,且憶且述,數年後居然整理出一部(我的回憶》。因沒錢出版,劉峙的這本回憶錄先以油印本形式在昔日同僚、部下中傳閱,後被出版商相中,才得以正式出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