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聲名狼藉的意思是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那麼,你知道成語聲名狼藉的主人公是誰嗎?聲名狼藉有什麼來瞭?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聲名狼藉的主人公是趙高。
趙高,嬴姓,趙氏。中國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一說並非宦官)。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一說趙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一說趙高為“宦官”乃後世曲解),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另外,趙高還是秦漢時期的書法大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雲:“趙高作《爰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三朝書法傢五十九人,中有趙高。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謂趙高“善大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大篆》日:“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著有《爰歷篇》六章。
成語聲名狼藉的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唐·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佈於諸國。”
成語聲名狼藉的來歷
在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曾有過受賄舞弊,胡作非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瞭,就讓蒙毅去審理這個案子,蒙毅查清瞭事實,把趙高判瞭死刑。
後來,趙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加上秦始皇覺得趙高尚能辦事,不但赦瞭他,又復瞭趙高的官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外地,病死在半路上。按理,應由長子扶蘇即皇帝位,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為皇帝。並假傳聖旨,迫使扶蘇自殺。
秦二世一上臺,趙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殺。
蒙毅在申辯中,列舉瞭秦昭襄王殺名將白起、楚平王殺賢臣伍奢、吳王夫差殺良將伍員等幾件事,說明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錯,結果是“惡聲狼藉,佈於諸國”,遭到人們普遍的遣責,並希望秦二世能從中引為鑒戒。
但一貫看趙高臉色行事的胡亥不聽,終於殺瞭蒙毅。
這時,蒙恬正帶著30萬人馬守衛北部邊疆,胡亥怕他不服,又連夜派人賜死蒙恬。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就引出“聲名狼藉”這個成語,比喻幹盡壞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個人的名譽壞到瞭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