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9:35:43
庚子賠款,是中國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日與西方十一國簽訂的《辛醜條約》中所規定的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而起,因此被稱為庚子賠款。賠款數額庚子賠款總額為關平銀四億五千萬兩,約合當時的3.33億美元、或7161萬英鎊、或6.3億日元、或9.7億盧佈。賠款年息為四厘(4%),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共計九億八千二百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兩(982,238,150兩)。]
所謂的“庚款興學”是什麼意思?
賠款的支付與使用1909年,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的多方遊說下,美國決定減免其所得賠款的一部分,改用於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教育費用建立“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之肇始)。鑒於其在外交上的作用,這一做法也得到瞭英國、日本和法國三國的仿效。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因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一方面分向美國勸請核減,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
中間雖因發生粵漢鐵路廢約之關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國國會之贊同,將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照條約中國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經羅斯福總統決定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對清華立校的貢獻,清華的西體育館被命名為“ 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 羅斯福紀念體育館”,並在面墻上鑄其雕像(1949中國共產黨接管後作為“帝國主義侵略”象征被鏟除)。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國核減賠款文告由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中國,中國外務大臣慶親王答復上述公文說: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並有鑒於以往貴國教育對於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
同日,外務部致美國公使館函稱: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將次第派送一百學生;迨四年終局,我國將有四百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學生。並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清朝政府於1911年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當中部分資金在北京建立“留美預備學堂”,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
這是中國第一所專為留學美國的中國青年所建立的預備學校,也是位於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及位於臺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之前身。而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隨後,日本和法國也相繼仿效美國將賠款的一部分用於資助中國年輕學生到本國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系參戰國,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賠款。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也在1920年宣佈放棄對俄庚子賠款。
中國對義和團運動各受害國的賠款支付到1938年時終止,實際共支付賠款六億五千二百三十七萬餘兩,折合銀元則約為十億元。庚款問題1909年7月10日,為落實美國提出的庚款興學計畫,外務部、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譴派學生赴美留學辦法折》,詳細規定瞭派遣留美生的辦法,包括: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范諸學。
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查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極為繁重,擬專派監督辦理。同年成立肄業館。1911年4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清華學校。設立該校目的是做為留學生的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經過8年的留美預備訓練,在完成基礎學業的同時,熟習美國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政治等。清華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易名為清華大學,隸屬教育部,不再是專門的留美預備學校,但仍在1929年遣派37名畢業生、考選10名專科生赴美留學。至此,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回落,此後3年沒有再遣派留美生。自此庚子賠款的大部功用轉而資助清華大學設校之所需,於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方斷交之前,此款專用來獎掖在臺灣的清華大學之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