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體現一個國傢經濟發展歷程的是這個國傢的服飾。那麼清朝的服飾是怎樣的呢?清朝的服飾有怎樣的特點?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清朝是少數民族,滿族人關後,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因此清朝的服飾保留瞭很多遊牧民族的服式與裝飾,以旗袍、馬褂為代表。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瞭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從整個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制在中國服飾史上是最為龐雜與繁縟的。
隨著清朝的建立,強盛,衰落與滅亡,直接牽動著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作為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政治與民族壓迫的基礎上,統治者為瞭泯滅漢人的民族意識,強制推行滿人的服飾,漢人的強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從十不從”對策,這才使剃發易服的民怨得到緩和,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
在清王朝統治期間,政治經濟發生瞭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也給服飾一沖擊和影響。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論,而不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故頒佈瞭冠服制度。
清入關後,順治二年下剃發令,軍民人等限旬日盡行剃發,並依滿洲服飾,不許用漢制衣冠,以此作為歸順與否的標志(圖一)。
順治九年,廢除瞭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從此,男子一改束發為削發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緊襪,取代瞭明代寬衣大袖與統襪淺鞋,其中“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紐扣做連接件,大大提高瞭服裝的形式和結構。
鎖著滿漢民族融合,清代服飾仍可以看到對前代服飾基礎方面的保留,如袞服,朝服的十二章紋,冠服朝褂的補子,花翎,以及官員所用的珠玉,珊瑚,寶石,金銀的等差,以及命婦朝冠所綴金鳳,金翟數目多少,區分等級的制度。
清後期,在“中學為體,西學為重”的新思想影響下,先後幾次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留學生剪掉瞭辮發,開始瞭西裝。此後,清政府開辦學堂,操練新軍,采用西式的操衣和軍服,學生和軍隊的服飾也有瞭改變。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瞭統治地位。旗裝以用料節省、制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
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瞭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既體現瞭本民族的習俗特征又保留瞭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瞭歷代。
清代服裝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其進程隨著封建末代王朝的覆滅而告終止。中國古代服裝雖然結束瞭它的歷程,然而它所顯示的意義卻遠遠超出瞭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