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9:41:50
防護巡洋艦(穹面鋼甲快船) 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與鐵甲艦“定遠”、“鎮遠”同批訂購,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
艦船資料:“濟遠”艦訂購時計劃為“定遠”級的第3艘艦,後應經費短缺而縮水改為訂造巡洋艦。“濟遠”回國時原有三根桅桿(2根木質為加裝風帆而臨時增設、1根鐵質,長18米),並備有風帆索具,後撤除隻留1根鐵桅桿(這根桅桿現保存在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艦長71.93米、寬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噸(回國時數據為2300噸),正常載煤230噸,最大載煤400噸,動力為2座蒸氣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主機功率2800匹馬力,航速15節(一說是16.5節)。裝甲甲板(穹甲)由25.4mm鋼質和50.8mm鐵質裝甲層復合而成,可抵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炮座裝甲254mm,炮盾及司令塔裝甲厚38.1mm,編制180-202人,管帶為副將銜。
主要武器:雙聯裝210mm克虜伯前主炮1座(每門炮重10噸,35倍口徑,現存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克虜伯150mm後主炮1門(現存旅順博物館)、47mm哈乞開斯單管速射炮2門(2門炮現均保存在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37mm哈乞開斯單管炮9門、金陵機器局造銅炮4門、15吋魚雷發射管4具、艦載魚雷艇2艘(疑為“中甲”、“中乙”)。
艦史: 1880年(清光緒六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以英國“赫士本”軍艦為母型而建造,該艦一建成即有人批評設計有缺陷、加上造價過高,導致訂購該艦的駐德公使李鳳苞被革職查辦。“濟遠”艦參加瞭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海戰中曾發炮命中日艦“吉野”,其後卻掛白旗退出戰場,導致運兵船“高升”號被日艦擊沉、“操江”號被日軍擄去、“廣乙”艦自毀;同年9月17日該艦又參加黃海大戰,
海戰中管帶方伯謙指揮該艦率先脫離戰列,逃離戰場時又將被日軍重創的“揚威”艦撞沉(關於“濟遠”撞沉“揚威”是真是假,歷來眾說紛紜,但當事人“濟遠”艦管輪洋員哈富門有如此記述“……途中,我們與另一艘船發生瞭碰撞,那艘船沉瞭……”——約翰·羅森《中國發展海軍的奮鬥》,本處仍采用“濟遠”撞沉“揚威”說);威海保衛戰中本艦於1895年2月17日甲午戰敗後與其他清艦同時向日軍投降。其後被編入日本艦隊,日俄戰爭時於1904年11月30日在旅順口爭奪戰中炮擊旅順的203高地時觸雷沉沒,地點在今旅順新港(羊頭窪)西北大約2海裡之處。(感謝站友 趙明星提供資料)共和國成立後,80年代時為疏浚航道,由煙臺救撈局對其進行打撈,部分武備、艦材被打撈上岸,但水下艦體因此遭到毀壞。
濟遠號上 的軍官:
首任管帶方伯謙,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以花翎副將銜補用參將升署)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並留學英國格林威治皇傢海軍學院。由於在黃海大戰中擅自脫離戰鬥,觸犯《北洋海軍章程》、《大清律例》、《海軍懲勸章程》,被判軍前正法,於1894年9月24日在旅順軍港被斬首。關於方之罪是否應當斬首,史學界仍有爭議。
幫帶大副沈壽昌,上海人,留美幼童。
駕駛二副何廣成。
魚雷大副鄺炳光,廣東新寧人,留美幼童。
魚雷大副穆晉書,天津人,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魚雷二副楊建洛,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駕駛二副黃祖蓮,安徽懷遠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槍炮二副柯建章,福建閩侯人。
總管輪梁祖全,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總管輪哈富門,德國人。
大管輪黃勝,機匠出身。
大管輪鄭朝宗,機匠出身。
學生黃承勛,湖北京山人,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濟遠”艦繼任管帶林國祥,原“廣乙”艦管帶。
水兵王國成,山東文登人。
炮手湯瑪斯(Thomas),英國人,甲午戰前從海關艦隊借調。
炮手華爾浦爾(Walpole),英國人,甲午戰前從海關艦隊借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