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刮目相看的意思是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比喻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又作“刮目相待”。那麼,你知道,成語刮目相看的主人公是誰嗎?成語刮目相看的典故是什麼?
刮目相看的主人公是呂蒙,三國時期,呂蒙是吳國有名的大將軍,因為傢裡很窮,沒有辦法讓他念書,所以,常常被人笑說吳國的呂蒙隻不過是會打仗而已,其實也沒多瞭不起。
刮目相看的出處
刮目相看出自三國東吳軍師魯肅之口。《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註。裴松引《江表傳》:“(魯)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的典故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20多歲就已成為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有一天,吳國的君主孫權嚴肅地說:“你現在已經是吳國的大將軍,擁有很高的權力,如果隻有一身武功是不夠的,還希望你可以多讀點書。”在吳主孫權的啟發下,於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憤讀書,越讀越起勁。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過呂蒙駐地,以為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呂蒙聽瞭,婉言批評說:現在吳蜀雖然結盟聯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啊!並為魯肅籌劃瞭五項策略。魯肅聽瞭,非常折服,並拍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為老弟隻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