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語舉一反三的意思嗎?成語舉一反三有什麼典故?首先,我們就來說說成語舉一反三的意思吧,舉一反三的意思:反是類推的意思。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舉一反三的典故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瞭。”後來,大傢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瞭“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論語·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這裡,孔子提出瞭“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舉一反三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到齊國去向齊景公推銷他的“仁政”,齊景公有些心動,準備劃出一塊地來讓他治理。他去拜訪齊國三朝元老相國晏嬰,他對晏嬰事三君不解,晏嬰一心事三君,孔子隻知舉一反三,不知舉三反一,結果得罪瞭晏嬰,仁政沒推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