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14:54
據史料記載:簡狄生契。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契子昭明原居塞北,昭明子相土越燕山南下,環渤海灣發展。相土子昌若、昌若子糧圉。糧圉子王亥已發展至易水流域,在和當地的部落發生鬥爭時被殺。王亥弟弟王恒進而南下漳水流域,被有易部落所殺,上甲微得到河伯的幫助,敗有易。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入渤海,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東古黃河下遊立足。到成湯時期,有娀氏移居今濮陽一帶,並更名為商部落。前1550年,商部落滅掉夏,成瞭中原的主人。
商朝祖居河北易水,後東遷至渤海,分南北兩線遷徙,北線至遼西,南線到達山東,之後定都河南,又北伐西征。其活動地域東至海,西至昆侖,南達荊楚,北至內蒙古。《大戴禮記•少間》記載:“成湯卒受天命……海之外肅慎、北伐、義渠、搜、氏、羌來服。”顯然比西周要大得多。
第二,夏代的疆域考證。
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少,本節前一段已對夏後氏起源於內蒙河套地區,屬通古斯人種作瞭簡述。禹承舜,舜時活動地域已經達到東北地區的和東部沿海,《淮南子•原道訓》記載:舜帝時“理三苗,徒裸國,朝肅慎。”
夏禹的父親鯀即封於崇(今河南崇 縣北伊、洛之間)因雲伊、洛兩岸是“有夏之居。”(《周逸書•並邑》)禹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告城鎮一帶)。夏的都城有晉陽(今山西省晉陽)、安邑、斟鄩(山東省維坊)、陽城、西河、帝丘、老丘,也就是說山西、河南、山東都曾經是夏的活動中心。
史載“禹合諸侯於塗山(今安徽蚌阜西)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說明禹建都河南,塗山聚會說明安徽蚌阜曾經是當時各諸侯國的中心位置,最起碼也是禹征三苗,禹代工共之後新擴展地區的中心位置。
《綱鑒易知錄》載:“癸未,八歲,(公元前2198年)巡狩江南,會諸侯,戳防風氏,帝崩於會稽。初,禹到大越(今浙紹興縣)上茅山,(即會稽山,紹興縣東南)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計也。至是禹巡狩江南,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戳之,禹崩於會稽,因葬焉。”禹在會稽會盟諸侯行封賞說明會稽並非邊遠地區,亦應是諸侯會聚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說今浙江紹興以東,以南還有相當多的地方歸屬禹管轄,而且防風氏就生活在江、浙一帶。《史記•越王勾踐世傢》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小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紋身斷發,披草徠而邑焉。”
史載,夏朝的第六代帝杼時曾經征服東夷,把活動地域推到東部沿海。
《山海經》是最早的地理博物志,成書於戰國至漢初。由帝禹時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經》、夏代(約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經》、商代(約3500~3000年前)、周代(約3000~2200年前)的《海內五經》合輯而成。所記山川、人物有夏後啟,有易氏,有西周,有稷,然記夏至啟,記殷至有易殺王亥,記周至稷的孫子叔均,其後無三代人名出現。可見,夏、商兩朝的人就能記山5370座,河流300餘條,礦物70多種,植物130餘種,動物260餘種,邦國95個,人物140餘人。若沒有相對統一的政權作基礎,怕是難以做到的。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這說明夏後啟的管轄已到達巴國(今重慶一帶)。《山海經•海內南經》又載:帝(禹)命豎亥步,“從東極至西極,五億九選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古代,一步為五尺,300丈為一裡,100萬為一億。依此推算,夏禹時,國土東西為近兩萬裡。以上不難看出夏後氏源於蒙古高原,治水於黃河流域,建都於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開拓於江浙和川北一帶,死後葬於浙江紹興的禹陵村,至今143代子孫仍與其守陵。這些地域便是夏朝的活動范圍。能在會稽殺防風氏,封勾踐先祖守禹之祀。也可以算是統治區域。
第三,周代的疆域考證。
再回過頭來說周族。元朝以前北方遊牧民族隻有在強治周期段才臣服中原,到國亂周期段開始自立,次強治周期段形成南北對峙。西周也不例外。商朝末年“諸侯不朝。”這些不朝的諸侯就是獨立的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