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張鈔票看懂中國百元大鈔進化史

2016-08-21 20:14:59

  2015年8月10日上午央行證實,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一百元紙幣將在11月發行,雖然外觀與現在的百元鈔差別不大,但也讓不少人喜滋滋地研究起瞭未來錢包裡的新住客。

  不管百元大鈔變成什麼樣,最重要的還是這張薄薄的紙能換回來什麼東西。

  今天小編準備揣上幾張百元鈔,帶大傢去近百年的時間裡大(sui)肆(bian)揮(kan)霍(kan)。

  1、1935年:100塊可以買4千斤大米

  民國初期紙幣發行中的無政府狀態相當明顯,國傢銀行、商業銀行、特種銀行、外國和中外合辦銀行、省市銀行,甚至店鋪商號都可以發行紙幣,國傢貨幣和地方貨幣並存,直到政府下令改革,終於開始統一發行紙幣。

  抗戰前的百元大鈔能買多少東西?在重慶可以買四千斤大米,在漢口可以買三百多斤豬肉。當時上海公安局的巡警一個月收入大概十塊錢,如果放開吃喝的話,生活差不多可以達到這個樣子:

  很多人應該都記得《情深深雨濛濛》第一集裡,依萍心一橫到陸傢要母女倆的生活費,“兩百塊!好大的口氣!”官太太雪姨的嘲諷在當時確讓小編費解瞭一陣子,不過也就是小時候壓歲錢那麼點兒,現在想來,在購買力爆棚的三十年代,兩百塊確實不是小數目。

  2、抗戰到內戰時期……天知道能買啥

  戰爭是最燒錢的。抗日戰爭之後又是內戰,軍費吃緊的民國政府大量印刷統一流通的法幣。從1945年到1948年,民國政府發行法幣5500多億,比戰前多瞭近400倍。

  法幣自然迅速貶值,1927年還能用百元大鈔買回兩頭牛,十年後隻能買到一個煤球。

  3、金圓券,我就呵呵瞭

  為瞭扭轉情況平穩物價,政府在1948年決定實行幣制改革,法幣、黃金、白銀、外國貨幣都被要求強制兌換成金圓券。不到一年後,一百元金圓券就隻能買千分之二點四五粒米瞭。

  當時上海發工資的場景是這樣的↓

  有趣的是1949年五月新疆出現瞭面值為60億的紙幣,折合金圓券是一萬元,以當時上海的物價來算大概可以買77粒大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