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15:58
夏朝的統治者姓“姒”,因此在夏王朝是姒姓為主體的多部族國傢。當時的夏王朝有多少人口我們大概已經無從知曉,不過在夏王朝除瞭有“姒”這個姓氏之外,還有以下這些姓氏。
《史記·夏本紀》雲:“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與夏王朝關系密切的異族,主要是分佈於黃河下遊以及淮河流域的東夷和淮夷。《後漢書?東夷傳》雲:“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統稱之為“九夷。”夷人對夏王朝叛服不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夏王朝國勢的盛衰。《後漢書·西羌傳》雲:“王政脩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昔夏後氏太康失國,四夷背叛。”
夏朝前期,因國內局勢動蕩,無暇外顧,夷人勢力迅速強大。東夷首領後羿甚至利用太康失國之機,把持夏的朝政,最終取而代之。少康中興,重振國威,才使夷人處於臣服的地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雲:“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後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夷、繇(同由)是服從。”《後漢書》卷一百十五《東夷傳》註引《竹書紀年》雲:“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