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簡介 主父偃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2016-08-09 21:14:41

  主父偃,出生年月不詳,寒門出身,傢境雖然不怎麼樣,但是人窮志長,從小就懷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念頭,希望在以後能夠像過去的那些豪傑一樣,施展抱負為國效力,實現個人的偉大抱負。

  性格孤僻 遭受排擠

  主父偃從小擁有這種夢想是很好的,因為夢想是他的驅動力,靠著夢想他才能在寒冬臘月的日子裡,裹著單薄的棉衣繼續埋首在經史子集中;靠著夢想他才能在別人鶯歌燕舞的時候,甘願忍受寂寞與書為伴。寒窗苦讀,時間就似流水不經意間,主父偃已經逐漸成為瞭一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一位少年,羽翼逐漸豐滿的主父偃,希望能在年輕的時候多去外邊走走,世界那麼大,多去闖蕩遊歷一番,對他必有裨益。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傢之言。但是主父偃雖然很有學識,有個奇怪的事情就是,他遊學去哪個地方都不受待見,應該是跟他個人的性格有關,他雖然讀很多書,但是人緣極其不好,不會與人交往,這樣的人註定是很難在社會立足的。

  因此他到瞭齊國,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轉而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主父偃在齊國時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壞的品行和不良記錄,又何至於弄到眾人皆不待見的境地呢?主父偃大概就是個孤僻的少,懷抱著“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傢”的偉大理念,但在“滿腹經綸”還沒能夠換成俸與祿的時候他大概也是養活不瞭自己的。百無一用是書生,除瞭會讀書,也沒見能幹成什麼別的大事,沒有資本的驕傲自負本就討嫌,不能自食其力就更是令人唾棄,主父偃此時就處在這樣的境地中。

  漢王朝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傢,各個諸侯國在兵力和其他方面是沒有什麼實力的,主父偃學的縱橫之術,也是在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的年代才流行,到瞭現在天下皆定,各個諸侯國哪裡還會聽縱橫傢們,聯合這個國傢離間那個國傢的話。主父偃就算是有一肚子的計謀,也是無人願意傾聽的。

  多年的奔波讓主父偃在精神上有些疲軟,當初的熱情也有點消退,他似乎後來也意識到瞭,現在時代不同瞭,應該改變自己求職的策略,於是他決定去長安,政治中心那裡一定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定有適合自己的職位。帶著憧憬再一次出發,他始終覺得自己一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像現在的北漂一樣,主父偃希望自己能在長安紮根,拼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主父偃為瞭步入仕途,經歷瞭一番波折。為瞭將來能有個出頭之日,他曾托宦官齊人徐甲請求齊王,想把自己的女兒納入王宮作妃嬪。齊王母紀太後根本就看不起主父偃,並當面拒絕。主父偃因此與齊王結怨,並且在他成為漢武帝寵臣後借故對齊王打擊報復。主父偃抱著懷才不遇的滿腔怨憤,認為各諸侯國都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便西去長安投奔衛將軍衛青,請他把自己直接引薦給漢武帝。

  平步青雲 大展拳腳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雖然多次拜見衛青,衛青也多次向武帝引薦,但無結果。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當初信心滿滿而來,這樣灰頭土臉就回去瞭,豈不是太丟臉瞭,主父偃沒有被動地等待,他決定厚著臉皮孤註一擲。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毛遂自薦,將自己平生所識以及對時政的看法都揮灑在一片片的竹簡上,再次滿懷期待看著竹簡進到深宮。他因鋌而走險給漢武帝寫瞭一道奏章,這個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早上呈報上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他瞭。

  這次,終於有回音瞭,漢武帝看完他的竹簡後,就召見瞭他。主父偃終於得以有機會一展長才,數上書言上。皇帝似乎也特別欣賞他能主動為自己出謀劃策。這個主父偃嘗到上奏章的甜頭瞭,於是就隔幾天一道奏章,隔幾天一道奏章,這個奏章一上來就中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見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瞭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瞭,發達瞭。從遏者(皇帝的低級顧問),中郎(皇帝的中級近侍),到中大夫(皇帝的中級顧問),他一年之內竟被升官四次,並且順利地進入瞭漢武帝的中樞——內朝。

  四十多年來他所遇到的都是貧窮、困頓、譏笑、排擠和冷嘲熱諷……但是沒有任何外來的影響可以使他擯棄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無論如何他都不能碌碌無為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所有執著就是為瞭將來某一天能夠出人頭地。元光元年,與命運周旋半生的主父偃終於掙紮著登上瞭政治舞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