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多年遊歷行走的觀光費用從何而來

2016-08-11 22:24:51

  從李白留下的大量詩篇中可以清晰地知道,李白的一生遊歷瞭大半個中國,在大、中、小學文科的教學中,許多好奇的學生都會提出同樣一個話題:李白的差旅費源自於何方?對此,史學、文學工作者在有限的資料中,進行瞭十分艱辛的探尋,並提出瞭以下觀點。

  其一說:李白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光明日報》1962年8月12日發表瞭一篇題為:《李白的經濟來源》一文,認為李白的故鄉劍南道綿州昌明縣是著名的鹽鐵產地,李白與其父李客是販運鹽鐵的商人,後來李白因生意的原因,又一度長期滯留於出產銀銅的安徽秋浦(今安徽貴池),擁有萬貫傢財的李白,憑其雄厚的資產,不僅可以蔑視王侯,視官位如糞土,漫遊天下更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在享受高檔美酒佳釀、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創作瞭大量優美的浪漫詩篇,其主要的原因是李白有錢。

  鑒於李白經營銅鐵貿易,他也熟知冶銅煉鐵的工藝,在李白的詩中有大量關於煉丹的描寫,這是他商業生活在詩中的反映。

  郭沫若在他的《李白與杜甫》一書中,也同樣認為李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並根據李白的《萬憤詞投魏郎中》一詩中“兄九江兮弟三峽”,推斷李白的兄在九江,弟在三峽坐莊經營,把故鄉巴蜀的物產倒賣到吳楚,又把吳楚的物產倒賣到巴蜀,從中牟取暴利,生意十分紅火,李白的旅遊費是其兄弟提供的,李白也不時地幫助兄弟二人在生意場上客串一下。

  其二說:李白是一個與商業有密切聯系的中小地主。劉大傑在其修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二)》中,認為李白在其詩中自稱“混遊漁商”、“窮與鮑生賈”,可見李白遊歷的地方大多是商業重地,詩中還帶有十分鮮明的市民特征,由此可以推斷李白應該是一位與商業密切聯系的中小地主。他遊遍大半個中國,自然也就有充餘的資金瞭。

  其三說:李白以個人婚姻為致富的捷徑,加上他自己的名人效應。

  1985年學者餘冠英提出李白差旅費來源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李白娶瞭唐高宗時宰相許圉的孫女為妻,許傢的傢財使李白沾瞭大光,一夜之間李白便實現瞭脫貧致富;後來李白又娶瞭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傢也是當時的巨富,可見李白分別娶瞭兩位宰相的孫女,李白不想發財都不成(加上官場又不適合李白混下去)。有瞭巨額傢財後,李白不去旅遊一把,浪漫一下,李白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呢?

  第二個因素是名人效應。李白在皇帝身邊受到瞭各種封賞,一時間名震華夏,邀李白寫稿子的當然會給他一大筆報酬,賜詩給地方官吏,李白也有不少收入,加上皇帝的賞賜,李白過悠閑的生活是綽綽有餘的,李白遊名山大川時,還在沿途得到瞭不少朋友及素拜者的饋贈,李白當然不會為差旅費而發愁瞭。

  其四說:時人對李白的敬重以及朋友的幫助接濟。

  此種觀點對上述三種觀點進行瞭徹底的否定,認為都是對李白詩中個別詩句的胡亂聯系,按個人意願想當然地提出瞭幾種不可能的設想,犯下瞭斷章取義的毛病,持此觀點者也提出瞭自己的看法,認為李白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攢足瞭外出旅遊的費用,後來一路遊下來,錢花光瞭,李白就靠其聲望,利用名人的身份,靠朋友幫助,最終完成瞭全部的旅程的。此說雖然否定瞭前三種說法,自認為是真理之言,如果你瞭解一下與李白同時代杜甫的遭遇後,李白靠人幫助之說也就很難成立瞭,杜甫有“詩聖”之尊,他的詩被尊為“詩史”,與李白齊名於天下,杜甫別說是旅遊,就是生活已十分艱辛,一生飽受苦難,59歲時死於輾轉漂泊途中,為什麼就沒有人幫助杜甫渡過一個個生活上的難關呢?

相關推薦